最近开始阅读《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不得不承认,一开始吸引我的是书名。
当书真正到手时,得到正好新解读了这本书,听书团队的解读与自己去阅读理解是两回事。
无论是听还是看,都要有输出才能更加促进教育行动中。
以下摘抄于书中印象深刻的观点:
作者说要经常检视自己的内心,多做自我批评,对父母来说极为重要,以免把破坏力传给下一代。
是呀,世间的任何职业似乎都需要门槛,唯独父母这个职业不需要考证,只需要在荷尔蒙作用下形成的产物,我们从没问过未出生的孩子,他是否愿意降临在这样的家庭中。
如果父母不懂得常内审自己,而是更多的以权威之形,权力之锚来实施养孩子,破坏力可能只增不减。
赞同尹建莉老师的一个观点:我们每个人都做不了完美父母,多多少少在自己的童年或下一代一的童年都会留下伤害、阴影。这是避免不了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成长减少对下一代的伤害。
如果孩子发现父母并不总是正确,会不会没有安全感?
作者肯定的回答是:不会!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真实可信,而不是十全十美。
我反观自己容易把每件事驱向完美来作为目标,就像在阅读育儿书这件事上,看到书中的观点似乎觉得:“嗯,作者说得都对,每一个方法我都该用上”,所以偶尔身边有声音对我的评价是“你就是鸡汤信多了”
这里想到李雪的观点是:如果孩子要某个玩具,你不想买,你可以诚实的告诉孩子,太贵了,我不想花这个钱,诚实的告诉孩子超出子经济承受范围。而不是立马拿出道德+权威的斧子说:“你怎么这样贪心,你怎么一直都不理解妈妈.......”
发现自己错了,真实的向孩子道歉,父母需要勇气面对自己.
赞赏孩子的努力,描述你看到的东西与感受,并鼓励孩子,而不要做任何评判.
这方法不仅试用于育儿,与家人相处,都能很好运用这个原则,都会减少好多夫妻间、与父母间的冲突。最近我尝试与先生在事件当中,鼓励对方的具体行为,来产生积极正反馈,让大脑形成习惯,这样养成的效果可以顺利对接上育儿沟通中。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我们对孩子的反应负起多少责任,是亲子教养的关键。
肯定、认真对待、确认孩子的感受非常重要。
人人都渴望“被看见”。得到的CEO脱不花在沟通训练营经常提到,估计也是受心理学老师的启发。
是啊,无论职场、家庭、育儿都是需要被对方看见,才有更好的生命力出现。
感受被看见,应该是理解的前身。
这让我特别想拿隔壁邻居的教养来反思:自从前段时间隔壁入住以来,每天在厨房,都能听到隔壁二女儿的情绪表达,那孩子大概快两岁的月龄。似乎大多数时候她都在以哭表达自己。这个阶段的孩子探索欲特别强,情绪起浮也能到达高峰期,每次在厨房都能听到她的奶奶、爸爸(没听过妈妈的声音)“威胁她”的声音,“再拿打手”“你信不信我打你”“你要挨打”等等类似的语句。
我经常和先生沟通,以后我们对小问问绝对不能这样,这孩子太可怜了, 一早天才蒙蒙亮,就要承受来自家庭的“威胁”。等她长大,在育儿这条路上,除非自醒改变能力增强,否则她对她的下一代估计也是如法炮制。
感受没有被带养人肯定,认真对待这项基本也没有,有的只是来自“权威”的控制。
有时想想作为大人的我们,特别的可笑,以为披着大人这件外衣,就可以不尊重,成了穿西装的野人。
写到这里,给了我一个启发:在目前与先生仅剩不多的二人世界里,沟通中可以适当明确的表达感受。
话外音:之所以当初选择和先生结婚,更多的是心理被看见而疗愈。
感恩自己有现在的领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