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读书笔记
国家改变后的电影,但一切都会好的--评《我不是药神》

国家改变后的电影,但一切都会好的--评《我不是药神》

作者: 麦西林 | 来源:发表于2018-07-19 11:31 被阅读9次

“我们有改变电影的国家,他们有改变国家的电影”。这是豆瓣网友对我国电影现状的评论,被奉为经典。一度,我们停留在此端,但《我不是药神》(以下简称为《药神》)似乎标志着这种现象正在起变化。虽然,我们还没有走到“改变国家的电影”的彼端,但至少,我们走到了中场,“国家改变后的电影”。


一、《药神》讲了什么?

《药神》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倒卖壮阳药的“小贼”程勇,本来生活得过且过,但由于争夺儿子抚养权以及父亲病重需要高额手术治疗,终于“铤而走险”走向了倒卖“假药”的“不归路”,并成长为“大卖家”,江湖人称“勇哥”。后来出于种种机缘,程勇开始倒贴钱卖“仿制药”,最终因为倒卖假药等罪状被捕受刑。

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但是正常看下来,却非常让人感动。从电影叙事上看,除了完整流畅的故事情节,更主要的是电影演员,从主角到配角,演技全程在线,塑造了一个个形象丰满的人物。

最出彩的当然是“卖药团队”。

主角程勇,开始卖仿制药的动机可信,争夺儿子抚养权需要经济实力做后盾,父亲住院手术需要手续费,这些都需要程勇采取超常规手段来解决;卖药的基础条件具备,吕受益向其普及了格列宁的药效及价格、利润,程勇本身由于卖“神油”有渠道进入进入印度医药市场;后期开始亏本买药卖药的原因可信,吕受益和黄毛的死一步步激发了程勇内心的“善念”。程勇这个角色并非“高大全”,他一步一步从“人”走向“神”,“神性”不断激发,正式由于他是实实在在的人,有贪嗔痴,也有“性本善”,所以真实可信。

吕受益,“药引子”似的人物。王传君把这个人物形象演活了,一个个的小细节勾勒出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开始找程勇时想要买药的谨慎中漏出的渴望,被拒绝后的失落(想来也不是第一次被拒绝),和病人们一起围堵“不良药商”时程勇答应买药后要求先付款时他略微一怔的表情,买药团队运作良好时他的肆意开朗,最后见到程勇时的从容,以及临死前望着妻儿那温柔的眼光。吕受益一直是那个生活如此多艰、我却尽量接受的普通人。在程勇由凡人走向英雄的过程中,他始终不自觉地承担着类似药引子的功能,介绍产品(格列宁)引程勇走向卖药之路,“孩子生下来之后,我想活,说不定我还能当爷爷呢”,温馨的话让人的善念升腾,乃至最后死去,终于使程勇重操旧业,只是,这一次,他不是为自己而已。

刘思慧,秀外慧中的人物形象。能为卖药团队找到渠道,会委婉的决绝(男主)的非分之求,为了得到女儿的救命药又能够委屈求全,甚至准备好去开房的衣服。她是美的,映照着我们心中猥琐不堪的念头;她又是善的,体谅“黄毛”生存的不易,后期程勇亏本卖药时担心他亏本。我甚至一直盼着,程勇能和她发生点什么,以后有个人能办他分担些什么。

黄毛,单纯的孩子,某种程度上象征着我们的彼岸。他从没带过口罩,也许是他不懂得保护自己,但也许,他只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这个世界,他不是“病人”。是啊,他怎么会是病人,他是这群人力最健康的那一个。他直言不讳,告诉程勇“哪怕5000块钱还是有很多人吃不起药”;他义气担当,卖药被警察发现时,独自驾着车狂奔,不连累程勇。他话不多,但却一点一点的像我们展现着人性的高贵。

牧师,人物刻画相对较少,但也有自己的特点,说服他加入卖药团队的,绝不是程勇引用的蹩脚的两个佛家用语,要不,他不会冒着风险去揭发假药贩子的不法行为。说到底,他是牧师,他希望,上帝保佑你,对,保佑你我,包邮善良的人们。

此外,其他人物形象也是各有特色。守法但却充满正义感的警察曹斌,维护公司利益对病人疾苦视而不见的药商代理人等等。可以说,一个个丰富的人物形象使整部影片编的非常可信。

二、《药神》触碰了哪些社会痛点?

电影之所以引起巨大共鸣,首先是因为触及到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你就能保证以这一辈子不会生个病啊”,在充满集体性焦虑的今天,惧怕生病成为我们内心的隐痛,当面对大病时,一方面对生存的无比渴望,另一方面是经济条件不足以支撑医疗费用。我们惧怕生病,折射出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哪怕你是小康之家,一场大病足以摧毁一切;哪怕你自以为过着精致的中产生活,片中不治之症的代入感展现出的图景,恐怕也是个人难以承受之重。我们知道,生而为人,我们难以逃脱生老病死;生而为人,我们难以避免飞来横祸,惟其如此,我们才对《药神》有那么大的共鸣。

电影暴露出来的最核心的问题当然是人性尊严的含义。“命就是钱”,这可算得上是一句真理了。药商因为手握专利,自然可以高级药获取利益,他们有尊严;程勇走私药品,自然可以据此发家致富,他也有尊严;甚至于最后,程勇被抓时,他依然是有尊严的。唯有病人们,他们没有尊严,为了讨好程勇,他们不得不摘下维护生命健康的口罩;为了获得救命药,他们不得不辗转于药商、药贩子之间,为药奔命。尊严,对于没有经济实力的病人而言,能起什么作用?须知,生存权才是第一人权。生命无着之下,何来尊严?

承认维护人性尊严是第一件要紧的事,影片里所表现的和我们所讨论的种种话题才有展开的价值。比如,药企高价药是否合理?诚然,药企研发新药需要巨额投入,如果新药投放市场不能获得预期收益,那么其研发新药的动力就会降低,新药好药不上市,市场只能留给劣质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很可能发生。如果再考虑到药品研发失败可能带来的沉没成本,新药高价似乎无可厚非。但是,这里有一些问题需要澄清,从市场行为主体来讲,药企选择投入研制新药,并根据成本定价,是市场主体的自主选择,无可厚非,但定价是否合理,尤其是市场上的药品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时,事实上形成的垄断价格在多大程度上合理?另外一点,药企定价多少应该如何决定?其合理的利润空间究竟在哪里?如果还说这些还是技术层面的问题,那么我们接着应该讨论的是高价药的背后是什么?我想,有那么几个缺位。一是政府研发投入上的缺位。重大疾病的新特效药,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发投入,需要充分调动科研机构等技术力量投入,紧靠企业投入,无形中会极大推高企业成本。政府在基础性研发上加大投入力度义不容辞。二是市场议价制度的缺位。新药投向市场,价格如何确定?药商作为垄断一方,力量不容小视,二患者力量分散,议价能力弱,这是需要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将患者力量拧成一股绳,增强议价能力。三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对于这种重大特效药,必须及时列入药品报销目录,这样,才能保障病者及时得到治疗。

生存权是第一人权,是人性尊严的基本保障。当生存权得不到保障时,其他的也就谈不上了。

三、《药神》之后

这是一部国家改变后的电影,原型发生的故事发生在十多年前,电影上映时,治疗慢粒白血病的药品已经列入医保。近日,国家领导人要求,抗癌药是救命药,要把价格降下来,在生命与病魔的战斗中,走在前面,跑赢时间。

国家改变了,我们的电影才上映,这多少是个遗憾。就像“娜拉走后怎样”的疑问,我们也想问问,“药神之后怎样”?希望一部电影不至于成为我们催眠自己的借口,希望我们把生命看得再重些,希望我们能更加勇敢的直面我们的生活,直面我们遇到的问题,希望我们自己的《熔炉》《素媛》能早日出现,希望我们的电影不比小心翼翼的在片尾加个字幕。

以上。最后正如片尾所说“一切都会好的”,是的,希望一切都会好。是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家改变后的电影,但一切都会好的--评《我不是药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jex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