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我的女儿已经18岁了,她刚参加完高考,本来只是陪闺蜜去试镜,结果却被某著名导演相中,钦定下一大片女主。如果她投身娱乐圈,极有可能成为当红女星。
这时,北大的录取通知书也下来了,还行也就是元培学院,专业随便挑。乖乖读书,毕业能找个好工作,一辈子安安稳稳。
她有些犹豫,明星的生活新奇有趣,她也有信心成为一个不靠流量靠演技的好演员。
但是,读书也是多年的追求,与有趣的灵魂穿越时空交流,宁静淡定深沉。她问我,爸,你说我该怎么选?
我呆若木鸡。此时,我是否应学下《点球成金》里布拉德皮特的父母,平静地说亲爱的,无论你选什么,我们都支持你?
这其实和没说一样,是逃避问题和不负责,如果孩子能选好,那还要家长干什么?
那我要怎样权衡利弊呢?
当明星挺好,乘风破浪的小姐姐即使五六十岁了,还能驻颜有术驾驭小鲜肉,借影视作品体验不同人生......多么精彩又厚重的生活。我钦佩每一个能被粉丝记住的明星,他们的成功并不只是偶然,他们值得尊敬。
可问题是,怎么才能红?
影视明星和体育明星一样,上升通道非常狭窄,《点球成金》里的男主,即使在高中阶段展现了惊人天赋,但真选择了职业棒球,也是稍有差池就泯然众人,只能退役去做职业经理人,完全竞争不过有豪宅的女儿后爹。
这可不是只拼实力的赛场。
就算真红了,又怎样保住名望?明星的工作本质是娱乐大众,每天睁眼就得考虑怎样取悦八杆子打不着的粉丝,难不难受,讨不讨厌?胃口整高了,还要贩卖隐私、花边、丑闻......担惊受怕何时被公众注意力抛弃。
所以,明星是个尾部风险太大的职业。稍不留神就像文章,仝卓一样凉了。
还是去北大读书好,顺利毕业随大溜消失在拥挤的人潮,谋个正经工作,相夫教子,追寻普通的小确幸,过一种确定的人生,偶尔,还能像撒贝宁一样吹下北大还行。
可她会不会某天看着大屏幕上的明星,心里说,如果当年爸爸再鼓励我下,我也可以有不一样的人生。
想过另一种人生,一定是对现在的生活不满足。
《被女团淘汰的北大学霸》主角李丞汐,福鼎市高考理科第一,北大毕业从事金融工作,但一直放不下当艺人的梦想,最终还是辞职尝试做演员。
李丞汐选秀节目里首轮被淘汰了,我替她着急,要是早点读个中戏北影啥的,咱这业务水平不也咔咔地吗。读北大,耽误了梦想啊。
话虽如此,但放弃一种肉眼可见的光明生活,是哪个家长也不敢下的赌注。
就像《点球成金》里的皮特,做职业经理人经常遭遇财政危机,球队买不来钟意的球员,冠军的梦想越来越远。每当他烦躁时,他是否会埋怨父母,怎么不劝我去读斯坦福?
我想他的父母一定不认识巴菲特,巴菲特曾经问过一个特别欠抽的问题,说假设给你一把枪,里面能装1000发子弹,但只有一发是致命的,把枪对准你的太阳穴,扣一下扳机给一次钱,你一次想要多少钱?
答案有1000万,1亿,10亿......巴菲特却说,给我多少钱都不能干。为什么呢?万一碰到那颗足以致命的子弹,多少钱都是白扯。
破釜沉舟固然很燃,很爽,但也可能爽一把就死,防爆才是人生准则。
所以,李丞汐的选择其实挺理性。她在有机会的时候,抓住了能抓住的。在不致命的风险下,敢skin in the game。
梦想是可以追求一下的,只要不是压上自己的全部,李丞汐也给自己设定了30岁底线,不成,退出娱乐圈继续搞金融。
敢于冒险,经历反脆弱,在风险中成长,这个李丞汐,怎么看都像女版塔勒布。
说了这么多,开头的选择题到底要怎么做?
其实提到李丞汐,潜意识里我已有了答案,这道题,还是要孩子自己来做。
做家长的,只能尽可能提供更多参考选项,清晰陈述利弊,提醒孩子给自己留些底牌。
孩子自己想得清楚,才不会摇摆不定,找不到该走的路。
如此,就算当大明星时见到虚假和丑陋,也能不屑一顾,拒绝随波逐流。
就算坐在影院里看着荧幕上的明星,不是感慨我也行,而是能真心觉得,安静地欣赏,也很好!
有个好心态,无论走哪一条路,也不会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