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中国姓氏名字简史

作者: 剑客书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7-15 06:36 被阅读0次

    中国人重视起名字,也很会起名字。中国俗语

    趣说中国姓氏名字简史

    云:不怕生错娃,就怕取错名。

    “起名”这事儿,从“三皇五帝”到“琼瑶式”,“金庸式”或“王者荣耀”,一路而来当真有些……兵荒马乱。

    是的,兵荒马乱。

    上古时期:想叫啥叫啥

    中国人的祖宗,是神话中的上古大神。

    那盘古、女娲、伏羲、神农这些,是谁取的?

    盘古的妈妈?女娲的爸爸?

    肯定不是。

    “神农”和“女娲”,查无其源。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打开始就这么叫的,跟着叫就行了,没有为什么。名字虽是自己的,却是给别人叫的。有意见,问原生产厂家去。

    盘古和伏羲是可以查到的,也就是有原生产厂家。嗯,不过……一个是生殖器官,一个是半人半狗。

    据闻一多《伏羲考》中说,“盘古”即匏瓠,就是葫芦:生命繁衍、生殖崇拜。盘古即盘孤,孤者犬也。狗狗的那两蛋蛋就是匏瓠。

    伏羲相传人头狗身,有恩于宛丘(今河南周口淮阳,上古圣地,伏羲、女娲、神农三皇建都之地),当地人为表感激,以“伏羲”称之:“伏”取其形乃半人半狗,“羲”由“兮”演化而来,“兮”无实意,叹词,一篇《离骚》“兮”了近200次。

    趣说中国姓氏名字简史

    无语,所谓伏義,只不过是膜拜或嗑若干响头而已。当然“伏羲”总比“伏了”“伏的”“伏啊”好听。单一个義字就足以威慑瓜众,再来一个伏字,那还得了,膜拜吧!伏=服。

    上梁不正下梁歪,祖宗没开好头,之后就跟着乱了。

    尧—— 禹

    『尧』字,甲骨文。表示:一个人被埋土里了(一家之说,众人附和)。

    『舜』字,甲骨文写法难寻,有说法其和“尧”的甲骨文有关:有人把一个埋进土里的人往上拉。

    『禹』字,甲骨文表示:土里爬出了一条虫。

    你看,黄河流域三大神话首领尧舜禹的名字就是一个“破土而出”的过程。嗯嗯,把人或神种到土里,会盛开妖艳的花朵。

    再往下,春秋战国,起名开始“莫名其妙”。

    公子小白(是说他傻吗?)

    周公黑肩(煤老板?)

    姬黑臀(常撅着晒日光浴?)

    季公鸟(大名“姬鸟”,怎么又是生殖器,还是骂人的那种)

    韩不信(他还有个儿子叫韩信)

    看似鬼扯,其实有其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文字还没有造出来,很多话可以说出口,却没有可以对应的文字,所以出现了大量谐音字、假借字(通假字多啊!),外加当时民族大融合,名字中可以体现很多少数民族特色。

    比如,齐桓公身边有个名厨,叫易牙,之后“易牙”还成了厨师的代称。即厨师供奉的祖师爷。

    殊不知起名“易牙”是因为他是狄人,狄人有“易子而食”的坏习惯,就是换孩子吃,这货还把自己的孩子烹了给齐桓公吃……二十四孝(笑)原型。这个孝,来的有点恐怖。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名字混乱是有原因的,不能盲目批判,就好像古人要是知道几千年后有人叫“易烊千玺”,估计也很费解。

    又乱了很久,孔子终于忍不了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只可惜圣人只顾为万民着想却忘了自己。

    孔子名丘,“生而首上于顶”(《史记·孔子世家》),脑门儿高得像山,那就叫孔(山)丘吧。嗯,以貌取名,以貌取人就是这么来的。

    秦汉:“猪”是一个好名字,吉祥娃娃。

    圣人都乱了,后面也跟着乱了。比如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姓赢,赵氏,名政。

    是的,他叫赵政,不叫嬴政。秦国王室:嬴为姓,赵为氏。

    你的姓氏我名字,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姓只是表示远古的血缘(姓源于母氏社会,氏是父系社会),《史记》里就叫他“秦王赵政”。赵政的名字被后人叫乱了,他自己儿子的名字被他自己起乱了:扶苏、胡亥(秦二世)。

    老大叫扶苏,取《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哎呦,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形象喷涌而来。

    老幺叫胡亥:猪。就算人家生母不明,也不能取个名字叫“猪”啊!

    难道猪在秦汉是祥瑞?灰常有可能。

    汉武帝刘彻,乳名“彘(zhì)”,大野猪。

    有记载说汉景帝梦见红毛猪,认为是祥瑞,于是就给刚出生的汉武帝起名叫“彘”。

    既然“彘”在汉是祥瑞,那为何开国时吕后收拾戚夫人叫“人彘”?

    嗯,点到为止,再纠结就没劲了。

    总之,秦汉时期,中国人民对猪的认知或感情还是很认真的,起码可以冠以人名称呼。也从侧面证明,中国人对起名这件事还很混乱。

    汉之后:名多规矩大

    后来西汉有一个叫戴圣的决定完成孔夫子遗愿,把人民群众起名字的事儿掰过来,于是在《礼记》上说:

    “名子者,

    不以国,不以日月,

    不以隐疾,不以山川。”

    要起名就好好取!要思考!要知道人怕取错名,名不正,则言不顺。

    呵呵,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刚出生,得有个“乳名”吧?比如汉武帝叫“刘小猪”,恩,很可爱,呆萌呆萌的。

    男孩儿长大了,弱冠,起个“冠字”。

    女孩儿长大了,待嫁,起个“待字”。

    出来混了,得起个“别号”闷骚一下吧?

    “居士”“先生”“遗老”“道人”“山人”“散人”“公”之类的就诞生了,估计今天QQ、微信、微博、天涯、知乎、豆瓣各种昵称就是打这儿来的。

    如果一不小心生在帝王家,得有个谥号吧?

    趣说中国姓氏名字简史

    唐、宋两代还算正常

    李世民: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赵匡胤: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元代蒙古皇帝估计讨厌汉人唧唧歪歪,比较短平快

    铁木真: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忽必烈: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到了明代,又开始叽歪了

    嘉靖: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清代,这不是谥号,这是在考验绕口令般的口才。

    雍正: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乾隆: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史书的发展逼得他们不得不去考虑后人对自己的称呼问题,终于不敢乱起名字了,不仅什么字好用什么字,不够用了还会自己造,武则天的“曌”,就是自己瞎掰的。

    而且,此时起名已有了严格的家族规定,朱元璋就要求自己子孙要按“五行”起名字:

    仁宗:炽——火

    宣宗:基——土

    英宗:镇——金

    宪宗:深——水

    孝宗:樘——木

    轮完一轮儿,下一轮儿再从“火”开始。

    到了民国,不知是因为国父名中便有一个“文”字,还是委员长特别善待文人,那时名字取得……可把人文醉了:

    周瘦鹤、李苦禅、南怀瑾、戴安澜、瞿秋白、徐悲鸿、费正清、沈钧儒,戴季陶、邹韬奋,郑愁予,苏步青,林语堂、梁漱溟,林风眠、陈寅恪、季羡林、沈曾植、丁默村、程砚秋、梅贻琦

    到了当代,经前人以身试名,我辈终于有章可循了:

    男《楚辞》

    女《诗经》

    文《论语》

    武《周易》

    男名引《楚辞》:宜修、正则、灵均、琬琰、自清、凌恒、景云、依斐

    女名引《诗经》:惠然、灵雨、佩玖、德音、素衣、清猗

    起名“五不要”

    除了正面教材,反面教材也是不可少的,起名切记五“不要”:

    1. 不要取生僻字

    嫽、媺、悫、奾、臤、翛、傕、嶷、闿……

    如果你因名字带上这类字而从未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请感谢你们的父母,他们辛苦了。

    2. 不要企图装……

    (1)伪怀旧:魏蜀吴、秦嬴政、李屈原、张康熙、赵鲁迅等

    (2)伪文艺: 子涵、欣怡、可欣、雨彤、子轩、浩宇、俊熙等

    这一看就是当年那群迷“琼瑶剧”的孩子们长大当爹娘了……

    3. 不要跟随时代潮流

    当年很潮的建国、建军、和平、援朝、沪生,如今还潮吗?

    4. 不要在名字中太彰显父母期望

    张书记、李政委、何国王、孙厅长……是的,这都是人名。

    5. 不要忽略谐音

    有的名字,能看不能念:陆姗典

    客观说,起名这事儿,防不胜防,你说给孩子起名“翔”“菊”的父母们有错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趣说中国姓氏名字简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jgw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