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我们先来看一首简单的绝句: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关于格律诗之替
什么是替呢?就是保持每一句的2 、4 、6字平仄相反,我们可叫它“两两相替”原则。
这里取上诗中一句来举例:两个黄鹂鸣翠柳;
偶数位置“个、鹂、翠”三字平仄相替,也就是“鹂”替“个”,“翠”替“鹂”。而一三五位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放宽不计,至于什么条件,我们以后会讲到。
那么“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其实就是遵循了:中仄中平平仄仄,这一格式。
后面的句子
大家应该也都看到了:第四句中的“泊”字比较特别,它的音调今平古仄,属于平水韵中的入声字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的平仄,而且还可以得出绝句的其中一种格式:即仄起不入韵式。
三,律诗节奏
的汉字音节在律句中最小单位就是双音节,二言诗。其实运用到平仄来说,就是平平、仄仄,这两种连续同平、仄在律诗节奏感中是最小的单位,同时字的发音也最好在两个相同的音调后发生转变,由平变仄,或者由仄变平。
1、应用到五言律句中,就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平平——仄仄——平。这就是基于双音节音调发声变化形成的律句,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格律诗四种基础平仄关系中的一种。
那如果是仄音字开头呢?仄仄——平平——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平起和仄起两种格式。他们的平仄分布就是“2+2+1”的格式。
2、七言的平仄格式是一样生成的,平平——仄仄——平平——仄,这就是七言的“平起仄收”格式,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这就是在“仄仄平平仄”的五言仄起仄收格式前面增加了两个平音字。
3、2+1+2格式
这就产生了另外两种平仄基础格式“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这就是中间那个字和平起、仄起发同样的音调形成的两种格式。
二、四关键位置上的平仄,第三字的平仄本来就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四、整首格律诗的平仄关系总成
以上是单个律句的平仄形成,但是格律诗是整体性,有关联的。并不是只要每个句子是律句,就是格律诗。
而整首格律诗的组成规则就是两点:“相对”、“相粘”。
1、平仄相对是指出句和对句的关键位置上的平仄必须相反。
出句就是诗的单数句,对句就是诗的双数句。也就是说上下两句诗的关键位置平仄是相反的。
关键位置是哪几个?二、四、六。正是我们上一讲提到的“相替”的位置。
2、我们的“相对”原则是不受这种小变化影响的,因为相对是指关键位置上的平仄相反。出句二四六位置上是“仄、平、仄”,我们只要保证对句,就是第二句的用字平仄在二四六位置上是“平、仄、平”就可以了。这样就是合律的,否则就是“失对”,出律。
例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首句是出句,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平”。
第二句“我言秋日胜春朝”,二四六位置为“言、日、春”,平仄果然是“平、仄、平”。
3、平仄相粘。
相粘是指下一联的出句的关键位置平仄和上一联对句的平仄要一致。
“我言秋日胜春朝”,关键位置“平、仄、平”,“晴空一鹤排云上”,关键位置“平、仄、平”,这两句的相粘关系就是成立的。
为什么要相粘?这是为了在语气上形成一种和上一联对句的重复感,告诉读者这是一首整体的诗,不但在意思上完整,连声韵上也是完整。
4、格律诗必须一韵到底,押平声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