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写作入门(三)

作者: 刘红科 | 来源:发表于2019-03-11 14:06 被阅读18次

    (三)格律诗的平仄、音节与节奏

    上一讲说过,写作格律诗应该采用平水韵,平水韵共106个韵目,按平、上(读“赏”音)、去、入四声编排。格律诗的平仄就是指平声(上平声、下平声)和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平声发音平直,尾音长。仄声中,上声向上发音,没有尾音;去声向下重读,尾音短;入声短促,没有尾音。于是,平仄交替,长短相间,抑扬顿挫,就形成了格律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们先看一首诗: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的第一联“国破 山河 在, 城春 草木 深”每句五个字中,前四个字每两个字为一个音节,我们称之为“双音节”;最后一个字是一个单独的音节,称之为“单音节”。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的每一句都是由两个双音节和一个单音节组成,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的每一句是由三个双音节和一个单音节组成。如杜甫的《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以杜甫这首七律为例,“舍南 舍北 皆 春水”这句中,“皆”是单音节,其他三个词组是双音节;“但见 群鸥 日日 来”这句中,前面三个词组是双音节,最后一个字“来”是单音节。

    格律诗的音节和节奏既相关联又有区别。节奏是由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决定的,以上面那首杜甫的五律《春望》为例,其平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在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中,节奏都是“一二 三四 五”,其中二、四是节奏点。同理,在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中,节奏都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其中二、四、六是节奏点。节奏点上的平仄是固定的,不能改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二、四、六分明”。

    再就是,节奏点上的平仄是相互错开的,或者说是相反的,如果第二个字是仄声字,那么第四个字就必须是平声字,第六个字就必须是仄声字,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反之亦然,如“平平仄仄仄平平”,虽然与上面的排列不一样,但第二个字是“平”,第四个字是“仄”,第六个字是“平”。以杜甫的《客至》为例,这首七律标准的平仄格式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可见,不管平仄格式如何变化,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都是相反的。

    上面说的是平仄的标准格式,但在格律诗的创作实践中,有时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思想和情感,不得不对这种标准格式稍有突破。但这种突破原则上只限于改变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的平仄(第五个字的平仄有时可以有条件地改变,这一点将在以后讲孤平和三平尾问题时专门论述),标准格式中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是不能改变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我们再来看看杜甫的《客至》是怎样突破的: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上面的加粗字就是与标准格式不一致的平仄,都只是第一个字或第三个字,都不在节奏点上(第二、四、六个字是节奏点)。

    前面说过,格律诗的音节和节奏既相关联又有区别。以杜甫的《春望》为例,这首五律的第一联中,音节和节奏是一致的,都是“国破 山河 在,城春 草木 深”。在第二联中,音节的位置改变了,节奏不变,从音节看,是“感时 花 溅泪,恨别 鸟 惊心”;节奏却仍然是“仄平 平仄 仄,仄仄 仄平 平”。由于音节的位置有变化,节奏点上的平仄却不变,全诗吟诵起来,更有韵律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红❤️下面的心形图案。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格律诗写作入门(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zv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