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是杜小康的精神成长之旅。而这节课,也是我的一次“孤独之旅”。
很久没有认真准备一节公开课,备课过程辛苦并快乐。
晨光中,我读书;灯光下,我读书。嘈杂的课间,我读书;宁静的傍晚,我读书。
一边读,一边记下部分解读或赏析,以及曹文轩的经典语录。我常常发现,阅读不断修正和塑造着我看世界、读文本的眼光,也不断调整和丰富着我的教学。我总能把我读到的东西适时的渗透到我的课堂,融入到我的语言。
比如,为了准备《孤独之旅》,我读了这些内容:
重新阅读了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 接着,在知网上,读了相关的论文。有:《<孤独之旅>赏析》、《<孤独之旅>还应该怎么读》、《解读<孤独之旅>之‘孤独’》、《选点,孤独之旅中的风景》、《从<孤独之旅>的教学看批判思维的缺失》、《从<孤独之旅>谈成长之旅》、《谈曹文轩小说的风景描写》《论曹文轩儿童小说的乡土叙事》、《论曹文轩成长小说的美学内涵》、《论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悲悯情怀》。
为了深入了解“孤独”的内涵,又读了蒋勋的《孤独六讲》。
在阅读中,我脑中浮现了无数的想法:我想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情节,想带学生感受那泼墨如水的景物描写,想让学生懂得景物描写的作用,想感受人物的成长,想体会“孤独”的内涵,想品味曹文轩唯美小说的语言特色。我想让我的课堂设计不落俗套,我希望我们的师生的对话互融互合,我琢磨如何激发学生无穷的阅读兴趣,我期望课堂充满诗意的美……真是文章中的每一处都可以掘出一口深井来。可是,弱水三千只能一瓢饮,而这一瓢真是难以取舍。
选点,是我必须面对的。
余映潮老师说:“选点,就是或选取课文最丰厚之处,或选取其最优美之处,或选取其最精致之处,或选取其手法最特别之处,或只选一个点,或选取几个点,组织起深入的品读教学过程。”这段话,对我启发非常大。
回望两年前的课件,那时,我也懂得要选点,要长文短教。我抓住杜小康简单的四句话,分析人物性格,并感悟人物成长。设计没有问题,如今却怎么也不满意。最后人物性格的赏析过于简单,始终隔着文本,没有把握住曹文轩小说的特点。但那时,我却觉得很得意。
几番思索,几番踌躇。决定这次就紧紧抓住两个关键词:“孤独”与渐次发展的“成长。”那泼墨如水的环境描写,那惜墨如金的语言描写不都是为了写尽孤独的吗?在小说里,作者把孤独的含义诠释的多么深刻啊。
你看,文章反复出现表现作者心路历程的句子和词语: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向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
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
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言语被大量的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
当我们把把课文语句抽出来连成一段, 这些句子排列在一起,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就渐次生动起来了。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杜小康的精神成长。但,作者并不会紧紧停留在此,文章大量的景物描写,与叙述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曹文轩的纯美小说。
如:文章中对鸭子的描写,也是对杜小康的描写。鸭子的孤独就是杜小康的孤独,鸭子的风雨经历,就是杜小康的风雨经历,鸭子的成长就是杜小康的成长,以鸭喻人,从鸭子身上读到的杜小康更加耐人寻味,这是多么有趣的阅读发现。
对暴风雨的一段也值得品味: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遇到的最恶劣的一个天气。一大 早,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 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在曹文轩的小说中,色彩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文段中四个“黑”,如果说,前三个是客观描写,那么第四个便是主观感受。因为杜小康的内心世界,那芦苇荡也便成了“黑海”,而那“风”竟也成了黑色。当一个人觉得生活失去了光彩,他的心情可想而知。带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色彩隐藏下的人物内心情绪,最终明白作者描写的独具匠心,我喜欢这样的语文课。
如果没有这些景物描写呢?文章便少了一份美感,节奏便少了一份舒缓,氛围便少了一份渲染,孤独便少了一份饱满……这些饱含情感的景物,把一个孩子的“孤独”烘云托月般的展示了出来。悲伤却并又并不绝望。那茫茫的芦苇荡,那孤独的漂流,那单调水流,那瘦弱的木船,就这样萦绕在我们心中,淡淡的,不着痕迹的走进我们的心。当时,我为什么不把这一段组织好文字并呈现出来呢?文字是有高度的,而学生需要这样的引导。
在感受杜小康的成长环节,纠结很久,我也没有舍弃杜小康仅有的四句话,课堂上反复揣摩了四句话,在人物语言的变化中感悟人物成长。可惜,这种朗读又完全冲淡了前面的营造的课堂氛围。自以为巧妙的设计却与整体并不相融。现在回想,如若抓住描写杜小康的“哭”的语句,感受杜小康从哇哇大哭,到不哭,在人物的成长喜悦中,再次体会那富有美感与诗意的语言,是不是这节课更加圆融且有张力呢?
选点突破,需要我练就一双慧眼,坚持课堂不蔓不枝,又需要有极大的智慧。我希望,我能那个阅读的点灯人,用经典,一点点点亮心灯;我也希望,我是那个勤勉的摆渡人,用语言,带学生渡过一条一条语言文字的河。可做一个优秀的点灯者和摆渡人,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磨炼的地方,真是太多了。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从群体、类别、规范里走出去,需要对自我很诚实,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每一次公开课都是对自我倦怠的一次挑战。静静的读书,静静的备课。而那孤独的力量,让人沉淀,然后清明,让自己不在浮华与喧闹中迷失自我。
从准备到反思,无人能替代。走进入,是孤独,走出去,便是成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