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本:洪浚浩,传播学新趋势,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上下两册合为一本。
P3传播学新趋势,关于传播学研究的新思考
传播学是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如果每一个学科都有它的边界,有一组基本问题,有一套特殊语言,乃至看世界的方法,那么这样的场域显然企图贯通各个领域,算不上是一个性质特殊的传播学科呢?我总相信现在社会不能脱离传播生活存在,如果社会学可以研究家庭、犯罪、人口等问题,我们又有何理由不能研究媒介,和传播的制度,现象过程和效果?
传播的三层意义:沟通,交通,媒介,沟通就是要建立共同性,也就是透过社群内,人们面对面的沟通,彼此分享信息和情感,以建立深刻的了解。到了产业革命以后,传播进入第二个阶段,增加了交通的意义。工业社会制造就业机会,交通工具打破了地理的藩篱,延长人们沟通的能量,但沟通内容的稠密度却非大为稀释不可。晚至20世纪至50年代英文才出现大众传媒一词。
统摄性的传播科学?
丁的学术兴趣是以媒介为中心的,但必须把媒介紧密联系到更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脉络里,而不是封闭,关起门来也没解开没接,媒介研究包括3个层次,以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媒介是行动者社会是结构,媒介必须在特定的社会里运作,而和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发生复杂的辩证联系。二是在媒介内部,媒介组织是结构,专业人士是行动者,3是媒介与受众的关系而言,媒介是行动者,树种就是结构,媒介对受众产生什么影响?而社会大众又如何形塑媒介的品位与内容,自然就可以引出很多子题。
美国媒介研究的两个范式,一个是芝加哥学派,一个是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的社会学家们受到杜威的实践主义的影响,注重学术在社会和政治改革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芝加哥学派的研究即使经验性的有时全是新的,他主动参与式观察,也使用历史和人类学田野方法,以社区研究为主。
二战结束以后,以传播学而言,重心又转移到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更注重实证经验研究,以问卷调查和内容分析方法为主,不重视历史。
理论贫瘠与内眷化。必须面对一个尖锐很严肃的问题为何我们却发生岁的范式引导传播学的研究工作,这个现象是学术发展的内卷化过程,最先由格尔兹提出来,引申内眷化的意义,指学者抱住一个小题目,在技术上愈求精细,眼光愈向内看,问题越分越细,仿如躲在自筑的一道墙围,得到心理安全,拒绝与外界来往的压力,其结果是不但忘记更大的关怀,更阻碍思想的创新。纯粹从传播看传播,理论资源如此贫乏,特别是那些重新温习内部产生的理论,通常和更大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脉络脱节,成为毫无用处的精致研究。
中国在引进传播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开放的视野取精用宏,而不是出于短视或无知,只局限在简单的层次和粗糙的面向。
我们研究中国传媒部分是因为我们受中华文化所熏陶,但这并非唯一的原因,也不是因为我们认同中国文化,只能研究中国传媒,在知识上,研究中国传媒不是自主的,不是孤立的,而必须与国际传播,甚至整个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展,并驾齐驱,互相渗透,我们最终希望建立的普遍性理论视野,一方面在问题意识和意义的解释上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又通过文化反思,汲取更宽广的洞见,以了解世界是如何运作的,我们若能建立这种理论视野,容纳内部差异,又有独特的文化声音,排除理论上的狭隘主义,我们就更能以开放的心灵,以西方文献平等对话,互相进步。
P331媒介社会学向传播社会学的转变。
该文使用传播社会学这一概念并将它视为一个,主要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传播行为的传布学分制领域,该领域的主要特点是,考察人类传播在不同社会背景,和关系中,家庭,族群,种族,宗教,性别,职业,阶层,阶级,社区,小组,组织,及社会机构等的行为特征和规律,其重点是对当代人类传播,在网络化数字化和全球化背景下,所出现的新现象,和新发展进行深入的社会学考察。
传播社会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类传播行为,社会学理论的特点是常常运用科学方法,对社会进实践研究,而非价值判断,与此对照,社会理论则更多地对现代社会进行批评而非解释。一方面,当代社会研究以大量引进各种社会理论以力图在对社会进行实证考察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多角度的理论分析。另一方面,许多社会学者又同时认为社会学的立学基础任源于,其自身特有的理论和方法,因而社会学研究不应过度引入,更不能依赖社会理论,其二,传播社会学的另一显著特征是从社会学角度来考察人类传播行为,这里的所谓社会学角度是指把人类传播行为放到大大小小的社会群体,组织和关系中去考察,而非就事论事,换言之,社会个体的传播行为在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其三,传播社会学是以人类社会的传播行为,而非仅仅大众传播媒体的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因而它与传统的媒介社会学系有联系也有区别。
该文将传播学的社会学研究大致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一是传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中心的媒介社会学阶段,二是正在兴起中的以社会为本位,将传播本身回归的传播学阶段。
传播中以媒体为中心的传播社会学研究基本上是该领域,长期轻传播重媒体的产物。由媒体本位向传播本位的回归走向广义传播社会学。
P433新媒体与青少年研究。
研究背景: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吸引着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当新的传播媒体被广泛应用后,人们便不断反思它所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对儿童和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作用。
研究问题:虽然新媒体常被放在不同学术层面上进行分析,例如,发展性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文化研究,性别研究、社会学,医学及公卫生等,学术成果虽然丰硕,但在各自精彩的情况下,不同领域的学术少有互动和参照,而学者也多集中企专长领域,例如,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新媒体对儿童成长影响的学者,也许会忽略了社会赋权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相关作用。
研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分析过去20年,有关新媒体及年轻人的文献,勾画出在传播学,和其他跨领域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向,从而为不同学术范畴的学者提供一个重要参考。
概念界定:新媒体一般指多样性的媒体形态及内容,交互式的信息及服务,而这些多样化的信息能,随时随地在个人拥有的流动媒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使用。新媒体应包括4个特质,沟通方式多样化,互动化,可以建立一个个人化的媒体平台,高互动性。
青少年期是指为从未成熟的儿童期,到进入独立成熟的成面旗帜间的阶段,大致而言,儿童是指出生至少年时期之前,约13岁之前,而青少年,是指少年期及以后,约13到19岁的阶段。
研究结论:研究取向及特征,除了传播学外,大部分的研究来自心理学,最美研究尤其关注青少年在使用新媒体时的心理状态和过程,来自社会学的研究也有占相当比重,这些研究集中分析媒体使用,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例如,自我概念的形成性别差异的塑造,和朋辈关系的确立的,而来自政治科学的研究,则关注新媒体对青少年参与公共事件的影响,特别是新媒体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动员管道来进行分析。
研究方法:超过半数的研究采用定量的方法,尤其是以问卷调查最广使用。其次是实验法占第二位,内容分析方法。置换研究比重比较小,以深度访谈使用最多。在这一领域中以量化研究为主导,这些研究一个题作为分析单位,着力于从微观角度解释媒介使用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研究主题:代表作者语音理论应用的回顾研究,健康传播社会化和教育,这三大主题的研究均超过了样本总数的1/5是研究的重点取材,另外,态度转变和决策过程媒介暴力与色情相关的研究也分别有接近两成的比重,社会关系和公民参与的相关研究则比重较小,他们主要关注年龄层较大的青少年群体,如中学生和大学生。
主题一:健康传播是近年发展较为迅速的领域,在青少年研究中,健康传播也越来越受重视,与健康传播相关的研究重点主要有3个,一是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媒体,尤其是电视相亲少年宣传抵制吸烟和酗酒的效果,而是媒体内容对青少年,身形外观和饮食失调所产生的影响,三是青少年在使用媒体时出现的心理障碍,如,媒体依赖信息焦虑等的相关原因,可见,在这一主题中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识别影响个人接收特定媒体信息的因素上,因此信息处理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成为最常被引用的理论,研究者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力求揭示,促使个人使用媒体,和接受信息的社会因心理因素。这些因素既有来自个人是自身的特征,如性格特质性别差异,也有源自对社会环境的不同识别,如社会认知的差异群体归属的强弱,所以第三人称效果,社会认同,自我认知,等,为这一研究主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主题二: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影响,这一类别的研究特别关注媒体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媒体使用对他们自我意识群体认同和文化观念的塑造。
主题三:青少年的学习和教育,青少年与教育是一个不仅在学术上,也在政策上受到关注的议题,由于新媒体对等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青少年与教育的研究呈现出更多样化的主题,大致分为3类,一是家长教育,家庭环境和父母介入方式,对及其对青少年带来的不同结果,第二是家庭内部的沟通与关系,电视所展现的家庭形象影响到了父母和子女对家庭生活的预期,显示了公共舆论,对于家庭沟通的影响。还有研究发现,通过社交网站与家人进行沟通的青少年相比通过传统的电话联系家人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孤独焦虑以及与家人关系的不融洽等情况。三是青少年的媒体使用和学习表现之间的关系。
主题四:青少年的态度转变与决策过程。主要关注青少年对更普遍的社会信息的分析,决策和态度转变过程,信息处理相关的理论,被使用广泛,这一取向,尤其注重分析,与理性,情感和能力,等相关因素所发挥的作用。社会认知理论,也是常被不少学者提及,特别是在涉及社会赞许和奖励的情境中。
主题五:媒介暴力与色情对青少年的影响。核心问题是,这些媒体内容会不会导致青少年放纵侵犯行为。主要从社会认知理论和培养理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媒体不断常态化和正面化暴力,色情行为,使青少年逐渐,默许此类行为。
主题六:青少年社会关系的建立,对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媒体,如何影响青少年的人际交流和建立友谊,这些研究的理论视角主要包括朋辈关系,人格与心理特征社会规范社会认同和社会认知理论等。
主题七:青少年的公民参与,新媒体下环境下的公民参与一直是近年来传播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在青少年研究领域大多数研究成果都与较为年长的青少年有关成果在数量上并不多,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媒介使用对青少年公民意识、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参与的影响。二是从教育的角度去催生青少年尤其是弱势和边缘群体的公民意识和公民参与。
结论:相关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地域不平衡现象,从美国诞生的理论和经验数据一直占主导地位,美国以外地区的研究者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如何把美国的理论进行本土化,其次,美国的研究传统较集中在个体盐水瓶上的颜效果研究,这种研究视角,也普遍出现在其他的地区的研究上,然而,研究者要做更多的尝试,比如从群体角度和文化角度切入的研究非常少,因此分析群体因素和文化因素对青少年媒体时使用的影响可能是研究者未来的新方向。
P606人际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发展。
文章首先对人际传播做了一个严格详细的界定,其次,对人际传播学的历史,主要发展过程和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及目前现状进行详尽的描述,另外对人际传播学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理论,研究方法以及代表学者等,包括一些具体的案例展开了分析和评述,最后,对存在的问题争议和不足加以评说。
人际传播之界定?主要划分为3类,第一类是情境视角,持情境视角的学者认为传播情境是区分各种传播种类的依据。传播情境,包括参与交际的人数,交际者身体之间的距离,非语言交际途径,以及交际者彼此之间反馈的快慢,因此,人际传播只发生在两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彼此交流,并随即得到对方反馈的传播行为。情境视角存在两大缺陷,一是过分强调交际人数场景环境的次要因素,而轻视相对重要的交际者之间的关系和彼此交流的内容,二是除了建议研究者通过控制不同场景因素来观察其对传播过程的影响之外,别无其他重大建树。
第二类是发展视角。他们首先对非人际传播和人际传播加以区分,前者指交际者双方,都以社会角色而非个人身份参与交流,因此他们彼此以常理和常识以及共有的人情世故来判断交流信息的深浅。发展视角将亲密关系变成了人际传播学的重要议题。人际传播属于典型的人类之间的沟通,对其界定不应该以交流人数为前提,而应该以交流的质量为标准。
互动视角,互动视角将大多数是我交往行为统称为人际传播,该视角强调探究人际交往的本质,与影响,所有互动的相会都是人际传播。但也存在问题,所有传播可以是互动的,但并非所有互动的人际交往都可以算作人际传播的行为,互动视角在界定人际传播是没有将信息这一重要因素考虑其中,而信息却包含了,可供传达内心状态、创建共享意义和完成交际目的的符号系统。
Burleson认为人际传播是以产生,和阐释信息为主的社会交往行为,一个建立有交际关系的人们之间交换信息以求获得共享意义,并完成各种社会目标的复杂且受情景限制的社会过程。
人际传播学的具体研究内容,人际传播是以产生和阐释信息为主的社会交往行为,并提出了界定人际传播的信息中心了,根据这一界定取向,人际传播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人际传播的过程结构功能和场景,首先人际传播是由信息生成,信息处理相互协调以及社会认知等相互联系的复杂过程而组成的,信息生成只产生表达内心状态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以便完成各种社交联系的目的。信息处理就是对他人的交际行为进行解释,并对其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加以理解的过程,相互协调是在交际过程中对信息生成,和信息处理不断进行调整,以保证整个交际过程的顺畅,社会认知只是认识世界,其中包括我们自己,其他人、社会关系及社会机构等的过程。人际传播过程的研究力图解决以下问题,确定传播过程的组成部分,表述不同的运作模式,冥想这些魔石的因素,详述整个过程中各组成部分运作结果的主要特点,确认在整个过程中影响运作和结果的不同因素。
人际传播被认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过程视角下的人际传播理论主要包括社会渗透理论,关系发展模式和不确定减少理论,社会渗透理论认为,随着人际关系的发展,人际传播会由浅入深,想更亲密更个人化的层次发展,关系发展模式,通过人际关系亲密程度的层级变化来识别和理解人际传播的个人经历;不确定性减少理论于1975年提出,该理论将人际传播的过程分为建立关系,人际交往,和退出交往3个阶段。
将人际传播作为交际行为来研究由来已久。经济视角下的人际传播理论强调人际传播的特定背景,如果脱离上下文环境,语言和行为的意义也将无从说起,强调信息环境对解释交际行为的深层含义,至关重要。传播情境通常包括,整个传播学界或人际传播学界,各种社交场合,各种人际关系和角色,不同物体或环境特色,语言风格与感情流露等。
人际传播能力理论认为传播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选择得体而有效的交际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交际者双方既可以满足彼此的交集意图又不使对方感到有任何栽面的地方。该理论包括3个组成部分,知识,就知道在某一情境中选择最合适的交际行为,技能即具备在某一情境中运用最恰当交际行为的能力,动机系拥有与他人得体而有效交流的愿望。
辩证关系:人际传播就是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交际双方都在经历着来自内在和外部的冲突力量,使双方的关系,始终处于一种辩证紧张的状态。
在人际传播的实践中,人们通常会对双方交接的结果,或效果作出预期性的判断,除了交接新情境的因素外,命因素就是文化,或交际双方所代表的诸如行为规范,交际模式与价值观念等的生活方式。在人际传播文化理论中,礼貌理论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你猫理论认为,人在日常交往中,懂得维护双方的身份和面子,对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该理论假定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正面形象和面子,人类对维护面子一般都比较女性化,有些行为对维护面子具有根本的威胁情景辫子威胁行为,维护面子的途径有,防御,采取可以避免威胁交际双方面子的举措,修正,一旦有威胁交际双方面子的举动发生,迅速通过恰当言语,或行为进行补救,回避,其在某些场合有意避免说出或做出使对方难堪的话语或举动,提醒,必要时对某些可能威胁面子的话语,发出暗示,以便回避,主动,在某些场合尽力维护对方的面子需求。
社会认知,思维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学者们特别是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界的学者们所关注的研究课题,社会认知理论的代表学者,主张每个人的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他人,并在其所生活的环境中通过与他人交往而逐渐习得的。
意识和意向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争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交际行为,意向标志着所有意识行为的特点。意向性对许多学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决定因素,他们要确定的一个中心问题是交际双方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知道他们在做些什么,或做了什么?以意识和意象的研究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共识,交流涉及多种层次和程度上的意识成分,每一交流行为都包含至少两种意向,意识和意向在交流之中可能变化,交流双方可能明白总体目标,但彼此对要达到这一目标各自所流露的一些具体意念,并不一定都能体会得到。
P710社会化媒体研究
贝罗在1960年定了任何传播过程的4个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和受传者,对于社会化媒体的定义,应基于这4个要素。
社会化媒体传播的信源有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的不同体现,在3个方面,身份动因和使用结果。社会化媒体使用的四大驱动力,名声财富乐趣成就,其中名声尤为重要。内容指的是利用社会化媒体发布的文本图片,或是视频信息。通道,社会化媒体是各类可以传播用户生成内容的平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重要特征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不仅仅是内容的消费者,更是网络的制作者编辑,和传播者。
社会化媒体的特征,参与性和互动性,社会化媒体的本质是其参与性,用户不仅仅是内容的消费者,不是内容提供者。
社会化媒体还带来了话语权的转移,从传统意义上的内容提供商,转向更有传播影响力的个人和组织。话语权的转移至信息传播控制力的转移,之前话语缺失的公众有了大规模快速传播信息的能力,在商业营销领域,话语权的转移意味着消费者的增权。社会化媒体的最后一个特性是其社交性,也就是用户能与其他用户互动。
社会化媒体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社交为物质和非物质利益的交换活动,交换的秘密中包括了社会地位,他人的认可。公平理论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之上,这个理论也被用来解释社会化媒体上的行为,他认为个人会在社交中寻求公平,以及收益的平衡点,获取公平的一个方法是互惠,或是信息交换。自我表露,自我表露是使自我变得让他们可见的行为,通常是对等互惠的,透露个人信息的一方也希望另一方分享个人信息,相互的自我表露应当在亲密度和深度上相对等。过去的关于社会化媒体的研究表明,当自我表露的对象是亲朋好友时,对于亲朋好友做出互惠反馈的期望也越高,当自我表露所带来的潜在社交收益较高时,人们在社会化媒体上自我表露的积极性也越高。社交网站上自我表露的主动应是建立维护社会关系。经常自我表露的人更有幸福感并对线上朋友圈更满意。经常自我表露的人有更高的身心健康,有两个因素促成了自我表露所带来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一是自尊心,二是对于个人形象的掌控。
高夫曼在有本书当中提出了自我呈现的概念,他指出,当有他人在场时,一个人会从事某些特定行为,目的是为了让他人形成对自己的某些,特定印象。在线的选择性自我呈现于5个策略,第一个策略是合群,就是展示自己招人喜欢的一面,第二个策略是多才,指的是展示自己有才能的一面,第三个策略是强势,展示自己的主导力和威严,第四个策略是模范,展示自己的道德高标准,第五个策略是慈悲,展示自己关怀他人的一面。认为自己能更好控制自我呈现的人群,并有可能在社会化网络上,分享个人信息,这类人群在图片分享时更加不保守,这意味着这类人群在社会化媒体上的分享行为更有隐私风险性。
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出人们选择于使用特定的媒介,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期望,该理论被广泛地用于解释传统传播方式,现在该理论也被用来阐释社会化媒体的使用行为,人们使用互联网有五大动因,1人际交流,2、获取信息,3、生活便利,4、消磨时间,5、娱乐。
不确定性降低理论,在社会交际中,人们通常希望能遇见对方的行为,但是对方的行为往往有很多不确定性,于是人们试图获取,更多有关对方的信息,一遇见对方冷行为,从而降低这类不确定性。因为在社会化媒体上可以很容易地获取他人信息,并监视他人行为,很多学者利用不确定性降低理论,框架,研究社会化也媒体行为,降低不确定性有3个策略,被同行主动性和交互性,被动型车辆包括了在不被他人察觉的情况下,观察对方行为,主动性策略包括了通过第三方获取目标对象的个人信息。交互型策略指的是通过与目标对象交流来获取信息,这3类策略在社会化媒体上都有被使用,但是被动型策略更为常用。
社会资本理论,社会化媒体,拉近了人们同亲朋好友,和,非亲戚熟人之间的关系,人们通过社会化媒体上的自我表露行为拉近同他人的距离,因此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在社会化媒体研究中,时常被提起,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关系圈里的成员,所能带来的资源,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可以归为两类,一类较强关系,指的是紧密的个人关系,多存在于亲朋好友之间,米类较弱关系,指的是非亲密的叫边缘化的关系,社会化媒体上人们可以同时发展和管理这两类关系,通过社会化媒体获得的社会资本可以带来一系列的正面结果,譬如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对关系圈的认可。除了个人使用社会化媒体之外,组织,有些组织也使用社会化媒体,比如说营销和公关界。品牌产品服务的提供商很快意识到,他们必须将社会化媒体纳入生意计划才能确保立足,新媒体传播时代,企业主要通过两个方式成功使用社会化媒体,消费者互动和消费者定位。公关从业者开始补课和建立网上身份可以提高消费者的参与,最后提高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对于公众人物来说,同公众的双向交互尤为重要,与其居高临下地同公众说话不如以平等的姿态同,公众对话,让公众感到自己被,总是被关怀被倾听是公众人物和组织机构大众传播的沟通的重要目标。社会化媒体让商家可以更准确地定位目标消费群体,对于消费群的定位可以通过用户分享的地理位置信息,也可以通过数据挖掘。社会化媒体产生了海量的消费者行为数据,商家和广告商可以通过这一数据找到有兴趣购买某商品服务的人群。
社会化媒体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方法,无需与被调查者直接互动,它的研究对象是已经记录下的全部内容,嗯分析方法其他的问题是,谁对谁说了什么?如何说的?为什么说和说的后果,主要优点是无需干扰到调查对象。
社会化媒体让用户提升个人形象提高幸福感获取信息,建立社会资本,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社会化媒体活力,因此导致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不仅存在于上网就和非上网,在上网这种不同人群对于互联网技术的掌握是不同的。社会化媒体的透明和开放性还带来了隐私风险。未来的研究方向移动端的社会化媒体。
读后感:上下两册传播学的新趋势,差不多将传播学研究领域中各类细小分支的研究现状和趋势都进行了汇总,文章也多是文献综述之类,便于我们迅速把握各个分支的研究情况及查找到相应的外文研究文献,对于了解传播学领域的研究变化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本笔记取自与我本人兴趣相关的一些研究文章或是一些相对重要的文献。这些文献中提及的相关研究理论都是一笔带过,接下来要做的是按图索骥,收集相关理论作深入研究。
——————————————————————
我在参加文魁大脑读书会2016年阅读年挑战计划,本年度我要阅读书籍52-100本,请大家监督。每周没有完成的,发微信红包150元,一年没有达标52本的,再发微信红包2000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