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别人眼中,我是一个好人吗?
在别人眼中,你是一个好人吗?
当一个众人眼中的“好人”,什么是我定义中的好人?听话,顺从,不与他人起冲突,隐忍,受到攻击只保持沉默,从不展现自己攻击的一面,这就是众人眼中的“老好人”。
还有呢?
(二)
对他人永远保持敬畏之心,熟悉或不熟悉的,凡碰面必点头之交,不然就会自责,没有向对方发出善意,对方是否会对我有看法?
不会拒绝别人,对于他人的请求,没有自己的主见,只会全盘接受,或者怕拒绝别人,会得罪他人,毫无边界意识,即使是被侵犯了边界,也只是手足无措,不好意思开口说不,更不会大吼一声,将他人驱逐出去。
对稳定,有天然的依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敢拒绝不要的,对不确定性本能抗拒,剩下的只有在稳定,枯燥里日复一日磨去棱角。一辈子抗拒挫折,抗拒大风大浪,只在港湾里过过小日子。
对他人的建议永远附和,凡事需要自己做决定的都会犹豫,如果有一个人跳出来,提出不同的意见,马上就会倒向那个人,或者有一个人跳出来支持自己的决定,就会特别笃定自己的看法,不论自己的想法对或错,总要依靠他人的建议才能做一件事情。
对家人非常依赖,从情感上到决策上,小到点一份菜都想征求别人的意见,如果没有其他人在场,就想摸出手机给父母或者另一半打个电话,让他们来替自己做决策,对自己的决策从来没有自信。
对他人给的错误的决策也会觉得心安理得,因为不用为这个决策的后果负责任,碰到了需要挑担子的时候,下意识逃避,会选择不需要在群体里负责任的职位,隐藏自己的才华和光芒,情愿碌碌无为,仰视他人,也不愿担当大任磨砺自己。
对他人有天生的讨好情感,除了讨好他人,不知道还有什么与人相处的模式,或者仅仅认为讨好他人才能获得他人喜欢。有“奴性心理”,被别人利用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被别人看得起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反之,因为他人的一两句批评的话,讥讽的话,很容易否定自己,很沮丧,很懊恼,可是细想,又不知道懊恼什么,也许仅仅是懊恼自己觉得在别人心目中那个好的自我被别人扯烂了,自己觉得很丢面子。
十分自恋,觉得自己小心维系的关系都是因为自己的“奴性”,讨好得来的,当一段关系恶化或者终结的时候,首先想到检讨自己,觉得自己是导致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把关系里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到自己身上,轻易陷入到自责,甚至自虐里去。
非常自卑,不相信他人会因为欣赏自己的某一方面而主动接近自己,进而成为朋友,不相信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自己没有他人可以利用的价值会主动不联系对方,或者自己觉得境遇或者层次和别人拉开了差距会选择消失在他人的联系人名单里。
心理十分脆弱,境遇好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自信心爆棚,境遇不好的时候,否定自己,否定人生,恨不能否定全世界。
性格里有很纠结的一面,遇事会想很多,想家里人的关系,想自己在他人眼中的看法,想他人的期望,越纠结,越犹豫,结果什么都办不成,什么都不想办了。因为纠结,整个人看起来很沉重,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总是在担心中,担心的都是一些无谓的事情,耗了自己的心神。
不敢表达自己,即使自己是对的也不敢说出来,更不敢坚持,碰到蛮横不讲理的,不敢用吵架的方式释放自己的能量。
(三)
背着“老好人”过了多少年,痛了吗?
谁痛,谁改变!
总是抱着“怕麻烦”的心态,期待用最少的养育成本,养育出乖孩子,不吵不闹,听话的乖孩子,平安长大的乖孩子,受老师表扬的乖孩子。对他们突然谈到勇敢面对自己的人生,释放自己生命的能量,还是太大的跨越了。
就从当下开始吧,引用武志红老师的一段话:
就是放下“我好我不坏”的这种自恋性道德评判,而去皈依事情本身。
什么事情才是重要的,
心理健康是有代价的。
其中一个代价是,
我不再是众人眼里有口皆碑的好人。
就付出这个代价吧!可以让它更大一些!
面对事情时,首先想我,再是别人。
最终,在我们的世界里,别人都是外人,和自己的和解,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四)
罗大伦在《道德经》:“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解读里说:“母”就是道,道生万物,懂得“道”的原则,就能把握世间运转的规律,同时要“复守其母”,又要回到“道”的状态,不断坚守“道”的原则,这个坚守的是我们自己能把握的,如果把自己能把握的成为源头,那么就把握自己能把握的,让该结的果结吧。
您先控制好自己,您是源头,“道”是天下的母亲,天下是 “道”的子,您是您生活的母亲,您的生活的一切是您的儿子,所以把自己控制好,周围的事慢慢就好了。
这样的悟性并不是我能写出来的文字,引用了罗大伦老师的话,不要去纠结别人对你的态度,和你和大家的关系,只做好自己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