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性与灵性
从婴孩降生到这个世界,他的一生开始了。
他们带着天性来到这个世界。
中国古时有句话:“鸟兽之语,皆有妙音;小儿之心,暗合天机”。
每个人在降临在这个世界的时候,都带着天性,而这个天性,就是最最神奇的。天性的发展、释放,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我们反思,很多取得大成就的人,都是天性被保留的。也不难理解,西方戏剧第一课就是“解放天性”了。
我们在智能年代,所有的文化、艺术、成就,今后都会来自天性的创造。
然而,单一的天性是不够的。这个天性,需要在孩子第一个时期(0-7岁)时,转变为现实世界的灵性。
这个灵性,在任何国家和文化中都有所体现。我们经常说的这个孩子“灵”,说的就是灵性了。
天性转化为灵性,就是我们努力做的事情。这个转化最佳时期,是0-7岁。因为婴孩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所以我们在这个时期对孩子的行为,会影响孩子一生。
在这个时期,孩子学会了站立、行走、语言、运动......
一切基础的能力和感官,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所以我们常说“3岁看老”。其实“3岁看的是天性和灵性,7岁看的就是是灵性了”。
在孩子们上小学的时候,正是灵性得以体现出来,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差异化会呈现出。其实,我们可以继续帮助孩子,支持、鼓励、引导,补正孩子的灵性发展。但是,课业的繁琐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很难让我们静下来去解决这个最重要的补正问题。
天性转变为灵性的教育过程,就是早教(早期教育),是在0-7岁完成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9002849/68800561efbbfb3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002849/b451d5f20ac51ecd.jpg)
二、天性如何转化为灵性
中国文化讲的一个观点是“顺应”,这个顺应体现了老祖宗极大的智慧。
我们在此讲的,是“转化”,而非“改变”。
这个观念很重要。
我们看到了真实客观的世界,然后去顺应并作出行动,这个过程叫做“转化”。
这个“转化”,就是“不伤,得益”。不伤害孩子天性;而得益的,是让孩子得到认识世界的灵性。
这个转化过程,需要成人的支持。
支持适合孩子天性的“场合”,支持适合孩子转化的“智慧”。
那什么是这个“智慧”呢?就是认知人和世界。
我们存在的感官:生命、触、动、平衡、视、味、嗅、温暖、听、思想、生命、自我,这些感官,是认知我们自己,认知人。
矿物、植物、动物,是我们认知世界。
我们要通过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故事与游戏,来去展现、帮助孩子体验这个世界,从而自发地转化为灵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9002849/77d2416fdc035e9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002849/7e174de6acfa243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002849/ad98d4c03c6074d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002849/c2772f67513d9991.jpg)
三、方法
看到更远的世界,也就有了更多的疑问。那我们如何成就孩子的天性和灵性呢?
游戏和故事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原因只有一个:孩子们可以接受。
游戏和故事,可以是多样的。
音乐、手工、绘画、戏剧、运动、劳动、自然.....所有的“学科”,都可以转化为孩子们可以接受的游戏形式。而当我们成年以后,能够带着“认真地游戏”这种心态去做事情,无疑是幸福的。这也会是未来的工作模式。
这些“学科”,其实在我们生下来的那一刻,就开始感受了。每个学科的感受到过程,叫做“启蒙”。
![](https://img.haomeiwen.com/i9002849/17aa991f8c8d89a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002849/51cf5190423064c5.jpg)
喜,来自于悲。正是对于悲的认识,我们希望孩子们可以喜。这种喜是有深度的,因为他是我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幸福。
智乐,砥砺前行,不忘初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