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孩子上学就会加入到家长群,还不止一个,有不带老师的,尤其是没有老师的群简直是父母焦虑爆发群。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爆发一次。
老大刚入高中,作为也处在适应期的父母们在家长群里作了一波又一波的妖。我像看戏似的生活在这浓浓的生活气息里。比如一开学军训的时候为了一睹孩子风采,有的家长竟然远远在外面一住宿小区楼里搞起了直播,大家纷纷加入,我进去的时候已经400多人,信息狂炸,从孩子的饮食睡眠上课到未来的高考成绩,都是围绕娃的,有这么全天24小时的父母不知道是孩子的幸还是不幸,也许刚开学就像幼儿园刚入学的宝一样,父母也在调整自己的分离焦虑。但明显这样的群也是在贩卖焦虑的,半天不到我就退群了。毕竟也没拿没时间和能量消耗。
而这边班级群也不消停,也不多总有几个明显的突出的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扰,比如担心孩子卡丢了怎么办?打电话孩子说晚饭没来得及吃立刻晚上直接火速送过去,有一群热心的家长直接给孩子说如果卡里没钱就问同学借。说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锻炼。
想起我爸在暑假期间给我打的电话,因为我弟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困惑,我爸担心就直接打电话给我让我老公帮助他一下(同一行业)。我弟已经30多岁了。上面的家长的孩子也已经高中了。
家长总会以为在父母的眼里儿女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被需要感时时袭来。却不知孩子与父母一场是一个逐渐分离的过程,这个分离是心理上的分离,以及自我人格的独立。
分离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首先它要离开子宫,然后断奶,去幼儿园,去上小学,中学、大学和工作。这些都是正常的分离。在这样正常的分离阶段孩子有些许不适应是正常的,为了顺利完成分离,法国的儿童心理学家曾建立一个公益机构“绿色家园”协助父母和孩子更好的度过。而我们的文化和发展尚没有普及这一块,而且有些父母会做出阻碍孩子分离而不自知。比如一些父母担心孩子在学校的适应,这看起来是对孩子的关心,确实对孩子的不信任,认为自己的孩子离开自己过不好。这样的事例真是太多了,有一个女儿上了高中全家都为她转,每天在家待命女儿指明谁来做什么吃的谁来送。后来考上大学,医学院做志愿者疫情期间,全家又过去集中保护她。这个是比较极端的例子,父母对孩子毫无边界的爱其实是害了孩子。
中国有句溺爱孩子的话叫“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溺爱”这个词要分阶段的,比如在孩子一岁之内,你就是要无条件满足,虽然年龄的增长父母也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来满足孩子的需求。那种对待孩子婴儿般的满足的是过度了,甚至提前替孩子考虑一切,去除孩子面前的一切障碍,在顺境中被父母保护长大的孩子哪有能力应对社会。这种处处替孩子着想,舍不得放手孩子的父母就是100分妈妈,她们为孩子思考到未来很长的路,早早的替孩子选热门的专业,买好房子。从来没有问过孩子的想法。这样的父母从抚养孩子的时候就能看出端倪,比如,她们会在孩子口渴之前送上水,玩耍流汗之前放上汗巾,或者避开所有对孩子有危险的东西,爬高不可以。去哪里提前看好天气,下雨就不出门。他们完美的避开了一切可以带来所谓的可能危险。却少了人生的乐趣,不知道下雨天在雨中跑的快乐,大汗淋后口渴的畅快,爬到树上的成就,和对等小朋友争抢打闹奔跑的酣畅。不知道生病的虚弱健康的珍贵,不知道抓到鱼虾的幸福感。他们主动用他们的经历来总结生活的智慧,而不是父母嘴里的道理,也不是课本里的知识。
知识分三种,一种是学习到的知识叫知识,这个什么时候都可以学;一种是父母家庭环境文化熏陶的叫常识,比如见熟人要打招呼,如何与人交往,人情往来,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但是也能学到,最后一种是见识,是一种体验之后的自己的收获,比如,在电影《心灵捕手》,男主是个天才过目不忘,说什么都能侃侃而谈,他的咨询师告诉他,的确说到什么你总能背出大段的词语,但是你从没有体验过醒来躺在爱人身边幸福的感觉,这种就叫见识。见识是个人的体验,曾经有一对父母每年暑假前都会按下一年课本的景点去游玩,并且打印出来。这就是读万卷书 不如行万里路。 但是可悲的是有多人会把知识当作见识,而见识是体验的,这种见识最好越早越好,等到老了再去黄瓜菜也凉了半截。
所以父母不要做100分妈妈,60分就够了,心理学大师温妮科特叫“足够好妈妈”,国内心理学界的曾奇峰老师翻译60妈妈,60分妈妈就是有一个恰好的挫折。不全满足孩子的需求,允许父母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给孩子一个弹性的空间,比如,孩子在该吃饭的时候贪玩不想吃饭,如果家长不要强迫的话就可以不吃,但是等到过了饭点他又想吃了,你就需要节制自己了,就不能满足,或者你就和他商量要不他自己去做。否则不再另外加餐,父母也很辛苦。我女儿两岁半就会炒鸡蛋给自己吃。这样是温柔而坚定的行为。如果孩子在学校里遇到困境,看看你们平时怎么互动的,也决定了孩子是否可以照顾自己。比如你对孩子有一些评判和建议居多,孩子就很难成长,如果你们的对话里多是倾听和开放式交流,孩子必然也有许多的自主。比如上面没卡吃饭的学生,100分父母就会担心行动送饭,建议找别人借。60分妈妈也会担心,但不行动,她会问“你没卡了,我很担心,儿子你是怎么吃饭的呢?”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孩子!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孩子!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