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12月,IBM说,它家原本很贵的产品IBM Watson Anaytics向个人用户免费开放。
之前有报道称,这个IBM的明星产品在华尔街找到了一份工作,据说一年能创造20多亿美元的价值。
这才没过多久,就有了面向个人的免费版本。看来IBM希望Watson走下自己打造的神坛,不再只是所谓智力冠军击败者,还要开始带着学霸的光环打工赚钱。
这是在打哪片市场的主意?抑或是看上了我们高(shai)智(sha)商(gong)人群的饭碗?
十年前的放弃
各种新鲜的、神奇的技术和模式在过去十年中让人眼花缭乱地快速更迭,让多少百年企业、跨国巨人发出了“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的感慨。
在这个被互联网的奇葩思维冲击的四零八落的世界里,有些大企业在某些时候认为,面向公众的生意更好做,比如华为,一朝觉醒,投入巨大资源支持电子消费终端的事业。有些大企业在某些时候认为,面向公众的生意不好做,比如IBM,早早出售了PC与笔记本的产品线,专注于2B(To Business)市场。屈指数来,这已经几乎是十年前的事了。
十年的时间窗口可以发生很多事。对于检验某一项企业战略的成功与否而言也绰绰有余。
这十年里IBM有没有后悔自己当年的离开?是什么让IBM又重新关注自己曾经抛弃的用户?人们能否接受负心者的回归?
第一个问题早就有了答案。
IBM从未后悔过,甚至把出售个人产品产线作为自己最成功的转型战略之一。业界对以出售PC业务为代表的企业转型的评价也非常高,成为美国各大商学院的经典商业案例。
这其中特别令人钦佩的是,为了坚持“追求高利润率并且打造独有产品”的战略,而把自己发明、尚在盈利(200亿营收每年)、而且支撑IBM作为全球最大IT企业的PC业务卖掉,确实需要超乎想象的决断和魄力。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IBM在08年提出智慧地球,重新以创造者、领先者的姿态再次俯视。
因此,且不论“智慧地球”的成败,选择进入个人市场或是放弃这件事上,只是企业战略的不同。与大多数企业的趋利本性不同,IBM凭着自己的原则,算得上业界独一支的高冷之花了。
十年后的回归
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老企业,IBM在新思潮的接受程度上明显要好过其它同龄人、甚至还很年轻的企业。
比如,Watson这个像当年的深蓝一样“被造神”的新品牌,在2013年末开始开放API,并向开发者免费提供工具,让开发者能够调用Watson自然语言查询引擎。刚刚又把Watson Analytics(目前只有beta版)免费提供给所有需要数据分析的普通人。
有句话说得好,当我们在免费使用某种商品的时候,我们不是用户,是产品。
所以当IBM重新为个人提供服务的时候,我们(作为自觉的产品)有必要去发现它的背后需求。
首先,是数据需求。
对于机器而言,无论多么高明的算法,必须得有大量的测试数据去训练它。这些数据越多越好,无论是自然语言,还是商业智能。而数据规模也许正是专注高(有)端(钱)企业用户的IBM所缺乏的:就连他们宣称已经有2.2万的注册用户规模,拿到互联网届完全不够看。
像是互联网上一句名言,要免费,拿隐私来换。
然后,是吸引新的用户。
免费的服务用得好了,自然有可能升级为付费用户。更何况眼下黑马、逆袭的创业公司那么多,说不定哪个免费用户很快就成长为新一代的Facebook、油管。
更何况,“服务”二字妙啊。不是一揽子买卖,我们是按时长收费,上了我这船容易,下去就难啦。捆绑了一个客户,可以看到好几年的现金流,多美啊。
再加上,服务的主体是机器的智能,所消耗的人工成本、水电费有限,非常符合IBM高利润率独有产品的战略定位。
是威胁还是必备的新技能?
Watson Analytics相对于其它商业分析的软件或服务,号称能够支持自然语言的搜索,成为区别于其它商业智能的优势之一。
这是目前最让打工者感到威胁的能力。因为领导想知道什么可以自己问电脑了,不再需要问自己。
想象有一天,BOSS可以对着电脑吼,你倒是告诉我上个季度销售额怎么下滑这么多?然后电脑冷静地说分析结果有87.9%的决定性因素来自你年初的时候决策裁掉了三分之一的销售人员……
(这怎么行。看来大多数人还是保得住饭碗的,不然BOSS的火气哪里发?马匹哪个拍?)
然后BOSS又拍桌子,那裁人的建议还不是你给的?电脑又夹杂着噼啪的电子音回答道,“No。根据我方分析数据,销售人员需要新增三分之一。”然后BOSS回过头来看着我……
(哎呀,糟糕。)
我擦一把脑门上的汗,向BOSS递交了早已准备好的报告。上面有证据显示,半年多之前打印的分析报告中的确显示要裁掉三分之一的销售人员,但似乎有PS痕迹;公司数据库后台日志被修改,甚至有些关键数据消失殆尽;更可怕的是,当时负责打印的小王早已经辞职,最近再找他听说已失踪两周……
(脑洞一开,停不下来……)
不扯了,赶紧去学英语去了。估计这家伙普及之前,支持中文的自然语言搜索还远不到成熟商用的水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