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时间节点:公元前403年,春秋结束;公元 959年,后周灭亡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的编年体史书,记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短短数语,实则信息量很大。北宋司马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我想有必要和大家把这些疑问一个一个去解开。
首先简单了解一下年代。这首年代歌非常不错:夏商西周和东周,东周前期为春秋。后期战国七雄起,秦朝统一列国休。两汉之后干戈操,三国鼎立大战消。西晋灭亡起东晋,分立政权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起,辽宋夏金交替更。南宋结束归一统,元朝之后是明清。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现在幸福美满的社会主义社会。夏商周之前还有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这一阶段为原始社会。炎帝与黄帝是中国远古时期部落的首领,被称为中华始祖,“炎黄子孙”一词便是由此而来。夏朝到春秋战国时期为奴隶社会。秦朝到清朝为封建社会。清朝末年到新中国的成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年代有了了解之后,现在正式一一回答上面的问题。宋朝分成两个时期,先是北宋,后是南宋。北宋的开国元勋是赵匡胤(音同印),史称宋太祖,定都河南开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杯酒释兵权”这些典故讲的就是这位大佬。后来子孙不争气,到了靖康年间,当时的皇帝宋钦宗赵桓(第九任皇帝)和自己的老子宋徽宗赵佶被金国俘虏,北宋灭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为了延续宋统,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在河南商丘建庙称帝,史称南宋。精忠报国的大英雄岳飞十分耿直,振臂高呼:同志们,我们一定要直捣黄龙,迎回二圣。此言一出,赵构同志可就“寝食难安”啦。
相比南宋的赵构同志,北宋的司马光同志是幸运的,没那么烦心、忐忑,生的比较早,没机会见证二圣被俘的惨案。他出生在一个没有过多的动乱且可以著书立说的幸福时代,有一个“砸大缸救小朋友”的快乐童年。仕途上,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活了67岁,官至宰相,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期间虽有波荡,总体还算平稳。在宋英宗时,皇帝赵曙专门为他设立一个编写机构,支持他撰写史书。到宋神宗赵顼(音同需,第六任皇帝)时,由于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开始集中时间著书。这一写就是19年,自己已经老眼昏花、牙齿脱落,赵顼同志也已逝世。还好赵顼生前明智,以“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之意,提前给书起了名字,作了序,提醒后世子孙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只可惜,写完这本书没几年,司马光就去世了,北宋的下坡路也开始。估计后来的皇帝,可能是把《资治通鉴》用来垫桌腿,极具讽刺意味。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这里的周是东周,与之相对应的是西周。西周的开国元勋是武王姬发,在姜子牙的辅佐下,成功讨伐商纣王后定都于陕西长安沣河以东。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定都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自成立之后就没消停,各路诸侯争相称霸,著名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就生活在这个时期,称之为春秋时期。主要的诸侯国即齐、宋、晋、秦、楚、吴、越。周威烈王叫姬午,是东周第20代君主,这位仁兄特别怂,作为国家老大,在公元前403年,眼看着晋国被韩、赵、魏3个家族势力分割,并承认了他们的合法地位,于是晋国一分为三,史称三家分晋,也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司马光认为这件事是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此以此作为《资治通鉴》叙述的开端。
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先后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共16朝1362年。后周是五代最后一个短暂的中原王朝,在周世宗柴荣驾崩后,公元959年时任殿前都点检也就是朝廷军队的特级将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篡夺后周,建立北宋。一般来讲,古人只修前史,不写本朝史,遂以后周的灭亡作为终结。
乔木爸爸后记
一言以蔽之,《资治通鉴》讲的就是从春秋末期三家分晋到北宋太祖黄袍加身这段时期,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的历史故事,希望后人能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