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看到这样一句禅语,“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只觉得这句话很有意境,值得揣摩。随着时光流逝,年龄渐老,更能体会出其中蕴含的深意。
人是一种生物,与宇宙中的所有有生命的物种一样,都会经历出生、成长、发展、成熟、衰退、消亡的过程,都要遵从这个生命规律。
从生到死,似乎画了一个圆,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去看,一个生命来没来过这个地球好像没有什么,所有的客观存在都不以你的到来和消亡而改变。
因此,悲观地看,人的生命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何不如自生自灭,顺其自然。
然而,从本源的角度去透视,从哲学的视角去思考,世界上、宇宙间又没有一个多余的物种和物品,任何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有用的。
人类是有生命的,生物是有生命的,就是我们人类看到的没有生命的物品,是否都有因人类的短视和局限没有认识到的生命存在呢?只是我们不够发达,看不到而已!要不然生物会有诞生和消亡的过程,所有的物品都会有它的生命周期,都会诞生、存在和消亡。
宇宙间从来没有什么亘古不变、永恒存在,包括我们生存的地球和星系。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
既然没有永恒的存在,也没有多余的存在,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就会有我们的作为和功用。人之所以是更进化、更高级的生物,就是因为他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适应或者创造更好的生活。
因此,应当珍视人生这趟不可多得的单程旅行,有所追求、有所奋斗,更好地享受生命的过程。一味地消极悲观是不可取的,过早地参禅、入佛、遁世,岂不枉费了此生吗?
因此,顺应自然,遵循生命周期规律,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做该做的事才是最好的处世哲学。无论成功与否,都无大碍,都能活着;而违背规律,强己所难,则会搞乱或毁掉人生。
幼年、童年时期,尽情地滋养吸收阳光雨露,肆意地释放天性;少年时期努力学习求索,积蓄成长动力;青壮年时期积极地拼搏奋斗,不断创造人生高度;中年时期稳扎稳打,巩固提升人生成果,安排打理好家庭事业;老年时期透视了人生过程,卸下担子放下包袱,彻底放松地享受难得的余光;暮年时,垂垂老矣,一切与我无干,渐渐地失去行动、思维和记忆,直至生命消亡;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着看不见而寻得着的轨迹。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应该是人到中老年时期的感慨和想法,是人生长度和厚度的积淀,是历经人生旅途坎坷、饱经沧桑磨练的认知,是人生命周期中心态的自然回归,体现了从容、淡定、豁达和知足。
琢磨了这句话许多年,深深地理解和认同其看似浅显却又饱含哲理的人生观。然细细品味揣摩,总觉得欠点什么,如鲠在喉,总能从其“半称心”的感慨中品味出人生的些许遗憾和不足,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无奈?还是未达十全十美的遗憾?亦或是心态还没有真正地完全地放下来呢?
回眸漫望,人之一生十之八九不如意,能够完全达到自己目标的事情真乃十之一二。何故?皆缘贪婪是人的本性,人对金钱和名利的欲望与追求永远是无底之洞,欲望会随着获得水涨船高,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到了中老年,活了大半辈子,对人性的这个弱点应该有深刻的洞察和体悟了,是时候克服贪欲,降低目标,忘却所有烦恼和不快,放下所有名利、虚荣和是非,让余生轻松快乐,过“全称心”的日子了。
“不如意事十八九,唯有快乐记心头。”本来如意就少,难道还要让忧烦伴随一生吗?!
余生,来日无多,自当珍惜,“称心”度日,知足常乐,且行且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