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写一篇这样的文章了,又心血来潮就记一笔,免得浪费了这瞬间的“思如泉涌”。我记得的事情不多,不愉快的,没刻意记的,都随时间流逝扔进记忆回收站,哎,脑容量有限。我特别羡慕那些拥有数据库般头脑的人,几个关键字一检索,带着细枝末节的情报瞬间提出。好在,我也不是一无是处,我常以第三方姿态看自己,只能看到自己,从而对自己思想变化的记忆十分深刻。就算那只是几秒的回忆。说说第一次大脑被沐浴春风的回忆。
小学,是由无知变有知的过程,而“知”只限于“技能”方面。唯一让我有被教“知识”印象的人,是二年级的自然老师。高,极瘦,长发,丑男。那是个能靠头发长短辨别雌性的年代,可见此人多么不和谐。他是个不把我们当“孩子”的老师。他从来不按教学大纲讲课。风格?这么说吧,如果当年有网络的话,估计就也能弄个“语录”出来,爆红网络。第一节课就讲了月食和日食的原理,并鼓励我们否定已知和积极思考。说了很多关于“真实世界”的事。班里第一次那么安静(当年一个班70多人),第一次大家不是抵触而是饥渴的想去知道。那节课的鸦雀无声,是叫“求知欲”的大吸盘把“声”吸走了。不是我们真正理解他所说的了,我没懂,我坚信当年懂的人也不多。现在勉强总结,第一,我们可能被他的“博学”镇住。第二,可能被他的语言风格镇住。(诙谐犀利)第三,他给了我们别的老师不曾给我们的新鲜世界。他分析时事给我们听,他把老师家长尽可能营造的“美好世界”打破,告诉我们血淋淋的真相。他尽量把知识讲得系统,不是局限那么几个填空。话说我们懂吗?我们不懂!可我们很享受这种“不懂”,至少我是。他说十,最多懂一,可这“一”,对一个正努力认识世界的孩子来说,足矣。有人说,重要的影响,就算是几秒,也足以改变过去建立多年的价值观,“开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那个老师之后,遇到过对我不错的,遇到过我短暂尊重的(后发现就是一个画皮),但没有觉得真正有资格站在三尺讲台之上的。老师是个神圣的职业,有高于父母的影响力。学校不是职业资格培训学校,除了技能外,传递有意义的价值观,尊重平等对待你眼前的孩子,比所谓升学率和奖金更具社会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