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输出中华文化算是我们专业的使命。众所周知,文化输出、价值观输出,是人际交往中最不容易掌控的一点,把握不好就产生摩擦,甚矛盾、冲突。更何况是汉语教师,外派到异国他乡之后,身上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如何处理文化、价值观的问题成为不能忽视的重点。甚至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和当地居民对中国、中华文化的看法。
虽然说,对待不同的文化要平等交流,彼此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但是,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从诞生就承载让中华文化“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野心。所以我们专业设置的一切课程目的都是为了让中华文化更好的输出。
于我们而言,尊重异国文化,学习异国语言、风土人情、社交礼仪......只是为了入乡随俗而已。入乡随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移风易俗。当汉语教师奔赴他国孔院之时,身上就带着中国文化的烙印。中国在世界各国建立孔院,不外乎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扩大汉语的影响力。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背后文化输出是影响各国文化习俗。汉语教师的目的,除了能教会学生说汉语之外,更大的一层是通过语言学习来熏陶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孔院设立下去,不仅仅是让这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有个地方能学汉语,更是未来要让他们过中国春节、讲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汉语教师在处理跨文化交际问题时所采用的文化平等原则、尊重保护弱小文化、承认文化差异性和合理性等等,都只不过是为了更深入改变他们、移风易俗而采取的手段而已。
当你尝试改变一个人的时候,意味着你已经在否定。你想让他改、你不认同他才会想让他改变。一般人一旦被别人否定又被要求改变自己的时候,常常会下意识的反抗。如何让别人“缴械投降”成为汉语教师要处理的问题首要问题。赞美夸赞人,往往会让人很开心,柔和润滑人际关系。人至低则高、谦逊、贬己尊人,也只有华夏文化这种专注文化输出五千年的文明才会有的认知。
文化认可、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归根到底是为了和异国百姓打成一片。融入他们,让他们放下心里防线,自己可以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站稳脚跟、安定下来之后,就要开始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之中移风易俗。把中国文化之中传承千载的浩然之气、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注入其中。在天下人心种下中国格局、中华气质的种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