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要是成了家长,就等于患上了焦虑症。
网上曾经流行一张照片,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胸前放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离高考还有6488天。这可怜的孩子,眼睛还未完全睁开,就要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
而我的一个朋友,有了孩子的第一件事是,给孩子买一套房子。他们对未来的考虑是,如果不买房子,孩子长大以后买不起怎么办?如果不能给孩子留下什么,起码还能给他留套房子。都说中国人被房子绑架了,其实中国人也是被孩子绑架了。我这个朋友索性将两者绑一块儿了。
父母有千种万种理由,给孩子的未来做出他们认为最好的安排。这包括学什么,做什么,和什么人相处,以后该干什么工作,找什么样的人结婚。所有这一切。在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就已经在父母的脑子里盘旋了。说得严重点,直到他们离开,这些问题都不会消失。
如果有人问他们,你这样累不累,孩子总会长大,你总得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可他们总会说一句:孩子就是孩子。
在很多父母的眼中,孩子就是长不大的,不管他1岁,10岁,20岁,还是30岁,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长不大。
可是,我们可否知道,对孩子不放手,长不大的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自己。
一位大学老师曾经在一本书中写过这样的话:每年新生入学,总是会看到父母背着大包小包跟在孩子的身后,他们的脸上有着拘谨的欢喜,喜悦冲淡了满身的疲惫,而那个走在面前的孩子,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自在。这样的场景每年都会出现,每一次都会刺痛我。一方面是大学生的独立能力令人担忧;另一个方面,我总在想,这些父母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有人说,时间会令一个人成长,意思是说,只要活得足够长,总会变成熟,这话没错,可是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很多人没有仔细想过。
成熟其实与时间没有关系,成熟与经历有关系。有些事9岁经历了,就会变得成熟,有些事90岁还没经历,也一样是个孩子。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父亲领着孩子在地铁厕所里过夜的经历,会让很多人觉得,这个孩子很不幸。可是恰恰相反,他的幸运正在于经历了常人未曾经历的事情。而且,更幸运的是,他与父亲一起经历了这样艰难的时刻,很多父母的身教恐怕都没有这种经历更能教育好孩子。
再比如类似《爸爸去哪儿了》这样的节目,虽然情节的设计都在大人的掌控之中,但是对于孩子,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一种设计。这种设计好的经历,同样会带给他们远多于高龄孩子的成长。
我们在费尽心思的为孩子创造各种条件,更好的物质生活,不就是为了让他们以后能独立面对这个世界的美好与丑恶吗?
可是我们明明知道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却又迟迟不愿让自己达到目的。这是一个为人父母者最大的矛盾。在这种矛盾的左右下,父母的诸多行为表现的很不成熟。他们不愿经历分离,那种分离是一种突破式的成熟,也是一种极度痛苦的承受。
这时候,父母们的选择往往是,推迟痛苦,继续幼稚。说到底,是他们不愿看到孩子成熟的那一天。
你可能发现,孩子成熟早的,他的父母都是比较开通的人。他们从一开始就明白,自己在孩子面前要表现的成熟些,要像个大人的样子,比如对事情的看法,对社会的态度,与人交往的方式。不管你想不想,有了孩子,你就是孩子的榜样。所以,从当父母的第一天起,就要有个父母样。
这也会让人误解,以为做父母样就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真正成熟的父母一定是这样:
与孩子交流时,把孩子当大人;听孩子倾述时,把自己当孩子。把孩子当大人,你会把自己的思想更自然地传递给孩子,而不是灌输与指令;把自己当孩子,你才会感同身受地理解孩子,更好地帮助孩子。
作一个成熟的父母,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别搞错了什么时候该扮演大人,什么时候该扮演孩子就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