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说过,你即便是评判自己的思考,也要把自己拆分成两个人,一个充当检察官,一个是立论者,以便评判自己的思考。其实这套方法也同样适用于你拿去评判别人的观点和思考。所以,运用批判性思维,如果我们都站在检察官的视角去对立论者提问,就不再区分这个立论者是自己还是别人了。
思考的完整信息结构包括:
论题:引起立论者思考的问题或者分歧,有了论题,思考才会发生。
结论:立论者希望证明,也希望你接受的观点。
论据:从论题到结论的证明过程。
论题,论证,结论是一段思考的核心三要素,它们可以构成这样一个公式:完整的思考=论题+论证+结论。
这个过程,有点像一个游戏,把一段完整的思考理解成一根三节棍,它们分别代表论题,论证,结论。游戏的任务,是需要我们把每根小棍子找出来,看看是否首尾对齐,方向是否一致,材质是否一致,这个任务的目的是为了检验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是否答非所问,是否偷换概念,是不是走题。
因为游戏繁琐复杂,我们需要分好几讲才能讲完,今天先来检查第一根小棍子——论题。
说论题之前,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已知条件,那就是结论,因为我们启用批判性思维的前提,就是已经面对了一个观点,一个判断,这个判断,就是一段思考的结论,有了结论,我们才能使用批判性思维去检验这个判断。
由这个判断,我们推出想要评判的论题,论题就是引发思考的问题或者分歧,它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讨论事实,它关心的是世界万物的过去,现在或者将来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黑洞是不是真的存在?
另外一种是在讨论价值主张,它关心的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包括行为对错,好坏和情理责任等。比如:应该生二胎吗?
所以我们在思考的时候,需要围绕一个论题,但是通常的情况是,听到的大多都是结论,并不会直接了当跑出论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把思考里的隐藏论题找出来。翻找论题,可以由结论来推导,但是要非常注意的是,这个推导的论题要和结论首尾一致,要检查它是不是跟结论做到了匹配和对齐,这个动作是在帮助我们训练一种有价值的意识:不走题意识。让思考的起点和终点始终对标的意识。
因为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在说话的时候突然会脑袋一片空白,或者聊嗨之后各种走题,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我们在发言之前没有一个明确的起点和终点,没有关键路标,没有锚定,很容易跑偏。把起点和终点锚定,接下来我们的论证过程才能在这两点之间进行展开,确保所做的思考工作都在这个范围内。
就像我们开车时使用导航一样,输入你的起点和终点,车辆就知道走那条路过去了,要不然漫无目的,最终到哪了你自己都不一定知道。
还有一种情况,抛出问题的人和得出结论的人不是同一个人,这种情况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答非所问,比如我和前夫吵架:你说你对我好,那你到底为我做了什么?
他回答:我怎么没对你好,我2011年开始为了工作到处出差,到中途创业,累得像一条狗一样都不是为了你吗。。。。。。?
好吧,这个对话他完全没有抓住我想表达什么,我想知道的是他是否明白他没有为我个人做过什么明确的举动,而他在乎的,是他这些年非常辛苦劳累,言外之意,我应该体谅他。如果他能回答出这样的答案:你那次生病的时候,我担心了你一个晚上;为了能让你有个安稳的家,我们赚到钱第一时间带你去看房;生了宝宝,为了让你轻松点,我尽量减少应酬,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哈哈,这些是我意淫出来的,事实是赚了钱第一时间给自己买了不少奢侈品,所有资产存在自己名下和账户里,对我们娘俩死活不管不顾。)
他如果真能做到为我做点什么,也许,我们就不会离婚了吧!
所以,与人沟通交流,读懂对方想要表达的论题,给予正面的回答,这个能力不是人人都有。我不否认有些人说话故意含含糊糊,但是能够正确的审题,正面的回答,训练我们做到论题和论证匹配对齐,会给我们减少很多沟通的成本,这才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