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的目的10

教育的目的10

作者: 井蛙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3-03-06 05:20 被阅读0次

        今天分享的内容,理解起来有些难,涉及的范围很广,但对我们理解科学定有帮助。由于我的认知限制,截取内容不一定能完整体现作者的意思,如能借此次分享激起一丝友友对科学的兴趣或感悟,将倍感荣幸。

        也许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与我们日常理解的教育相距甚远,但我心中的教育应该是育人的复杂系统而不是简单的教学。

        就如施工测量中定点平差一样,选的参照点远一点,中间点的偏差就会小一点。在教育的路上,我们为何不多看看远处呢!

        尽管我极力删减了一些自认为非关键的内容,截取内容依然很多,但我非常希望能够有人完整看完今天分享的内容,更希望有人能够去阅读原著全文,因为我觉得作者的这篇讲稿不仅涉及科学更有助于教育。

        第九章“对一些科学观念的剖析”
        (1917年,作为一章首次出版于《教育与科学理性的功能》)
        一、事实
          物理科学的特征是无视一切价值判断,例如,审美的判断或道德的判断。它纯粹是关于事实问题的判断,并且它的意义我们必须用那句著名的成语来解释:“人,自然的仆人和臣子。”
        这样,剩下的思想领域对于物理学来说,仍然还是太宽了。
        它包括本体论,即确定真实存在者的本性;或者说,包括形而上学。从一种抽象的观点来看,把形而上学的探究排除在外是一种缺憾。形而上学的探究是对科学价值的必要批判,它告诉我们科学全都到来将是什么。
        谨慎地把形而上学从科学思想中分离开的理由纯粹基于实践。更确切地说,因为在适当的争论之后,我们关于科学能够达成一致;然而,迄今为止关于形而上学的辩论,分歧在日益加剧。
        在文明思想的早期,科学与形而上学的这些特征是无法预料的。
        希腊人认为,形而上学比物理学更容易,他们倾向于从事物本性的先天概念中推论科学的原理。因为他们生动的自然主义,和他们对第一手知觉的喜爱,这种极其有害的倾向得到了抑制。
        中世纪的欧洲,未加抑制地分享了这种倾向。
        在本体论问题上,可能有些远古时代会得出一致同意的结论;而科学的进步可能导致对立的思想脉络日益根深蒂固,既不能调和也不能止息。在这样的时代里,形而上学和物理科学互换了角色。我们发现了这种情况,要处理好这种角色互换。 但仍有一个问题。在没有预先确定什么是真实存在的情况下,人类如何对科学取得一致意见?我们必须在对事实的分析中找到这个答案,而科学活动的领域由这些事实形成。
        人类在感知,并发现自身对感知进行思考。关键不在于那些不经思考的感知元素,而在于思考。
        当即刻的判断形成,其他的每件事物都只是假设性的推想。
        物理科学的领域就是由这些初级的思想,以及对这些思想的思想组成的。
        ……
        从科学分析中错误的简化,到过度的抽象,再到一个过度普遍性的普遍观念——这种趋势就是早期形而上学的起源。它源于我们试图用适当的形容词来定义真实事物的隐含信念。
        ……
        科学的目标之一是思想的和谐,也就是,确保我们有意识的思想表述不会作出逻辑相反的判断。另一个目标是这种和谐思想的扩展。 一些思想直接产生于感觉表象,它们是知觉的意识状态的一部分。
        ……
        在思想与事实之间,我们有时会作出区分。但就涉及的物理科学而言,事实是思想,思想也是事实。即,感觉表象的事实,在它们影响科学时,它们是即刻领悟的要素,而这种即刻领悟就是思想。
        还有,实际的思想表述,最初的或间接衍生的,都是科学需要解释的具体事实。
        事实是给定的,但思想是自由的,这种对事实和思想的区分并不绝对。
        科学的目标是,把我们的反思和衍生的思想,与感觉表象的即刻领会所涉及的最初思想相协调。它还旨在产生这样的衍生思想,并逻辑地编织在一起。这就是科学的理论,它要达到的和谐是理论与观察的一致,其中观察是指对感觉表象的领会。
        因而,科学的目的是双重的:(1)产生与经验相一致的理论,(2)解释自然的常识概念,至少解释出主要梗概。在思想和谐统一的科学理论中,这种解释表现为对概念的留存。 我并没有断言说,这就是过去科学家们想要达到或他们能够成就的思想。只要科研工作有任何成功的标准,这就暗示着科研工作的实际成果。简而言之,我们这里讨论的是观念的自然历史,而不是科学家的各种意志。
        二、客体
        我们在空间中感觉到一些事物。例如,在这些事物中有:狗、椅子、窗帘、水珠、阵风、火焰、彩虹、钟声、香味、疼痛和痛苦。关于这些感觉的起源,有一种科学性解释。这种解释的根据是分子、原子、电子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它们的空间关系,以及在空间中传播的这些空间关系的扰动波。科学解释的基本元素,不是能直接感觉到的事物,例如分子等。例如,我们并不感觉到光波。数百万次这样的波在一段时间内的冲击,产生的结果就是视觉。因此,直接感知到的客体对应于物理世界中的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延续了一段时间。感知到的客体并不总是对应于同一组分子。同一只猫,几年之后,我们识别出它的时候,我们关联的已经是跟几年前不同的分子了。 让我们对科学的解释忽略片刻。被感知的客体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想象的假定。当我们看到那只猫时,我们还意识到,它很高兴看见我们。我们仅仅听见它发出的喵呜声,看到它弓起来的背,并感觉它靠着我们磨蹭。因此,我们必须区分出来,单一间接的思想客体(那只猫),与许多直接的感觉客体之间有什么不同。 因此,当我们说起我们感觉的那只猫,并理解它的感受时,我们指的是,我们听到一个声音的感觉客体,我们看到一个视觉的感觉客体,我们摸到一个触觉的感觉客体,以及我们想到一只猫并想象它的感受。
        知觉的思想客体,事实上是这样一种策略,使得我们的反思意识关系清晰明白起来,而这一关系保持在完整的感觉表象之流中。这种策略的效用毋庸置疑,它正是整个常识思想结构得以建立的基石。但当我们考虑到其适用范围时,证据是令人迷惑的。我们的感觉表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对各种持久的思想客体的知觉。但是,感觉表象几乎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完全只用这种方式来解释。视觉很可能适合这种解释,但视觉却容易被障蔽。例如,观察眼镜中的反射,半截在水中半截在水面上、看上去弯曲的筷子,彩虹,隐藏了发光物体的明亮光斑,以及许多类似的现象。声音更难办,在很大程度上,声音倾向于使自身脱离任何这样的客体。例如,我们看到了钟,我们也听到了来自钟的声音;但我们也说我们听到了钟。同样,牙痛很大程度上是由牙痛本身引起的,只是间接地由牙齿的神经知觉到。说明每一种感觉都能蓄积出同样的效果。 另一个困难来自事实的变化。思想客体被认为是一个在每一瞬间都完全真实的事物。肉被买来然后被煮熟,草生长然后枯萎,煤在火中燃烧。埃及的金字塔多年来保持不变,但即使金字塔也并非完全不变。改变的困难被逃避了,仅仅是在一个假定的逻辑谬误上加上一个技术性的拉丁名。把肉稍微煮一下,肉还是肉,但在烤箱里烤两天就会化成灰烬。什么时候肉不再是肉了?
        思想客体的主要用途是,此时此地把它作为一个东西的概念,彼时彼处可以被识别。这个概念适用于短时间内的大多数事物,适用于长时间内的许多事物。但感觉表象作为一个整体完全拒绝容忍这个概念。
        我们现在来到了关于解释的反思区域,这就是科学。 通过收敛至简单的原理的应用,很大一部分困难会立即被消除。习惯性地,我们把我们的思想客体弄得太大,我们应该将其以更小的部分来思考。此外,我们通过把客体设想得很小,小到只有在最有利的情况下才能观察到的,以此来扩大这种解释。这是收敛原理在自然界应用中的广泛延伸;但这个原理得到了精确观测的历史的充分支持。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知觉的思想客体的变化被解释为,把整体分解成更小的部分,这些很小的部分本身也是知觉的思想客体。知觉的思想客体,在文明化了的人类的常识思想中,几乎全都是假设的。
        物质宇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想象的概念,这种想象是基于直接感觉表象的薄弱基础上的想象。但它同样也是事实,一个我们可以对其想象的事实。因此,它在我们的意识中是真实的,正如感觉表象在那里也是真实的一样。我们意识中的两个因素:感觉表象,和假想的感知思想客体的实际表象,通过反思性的批判,在相关的地方达成一致。即,把我们的感觉表象理解为对假想的知觉的思想客体的实际实现。 大规模地使用纯假想性的知觉思想客体,使科学能够解释一些杂散的感觉客体。而这些杂散的感觉客体,不能解释为知觉思想客体的知觉,但是,在采取进一步的基本步骤之前,这些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抗拒沿此种路线作出解释,这就改变了物质宇宙的整个概念。即,知觉的思想客体被科学的思想客体所取代。 科学的思想客体是分子、原子和电子。这些客体的特点是,它们摆脱了所有能在意识中直接地感觉表象的品质。它们只是通过它们的关联现象,被我们获知。即,在我们的意识中,它们以它们所关涉的一系列事件的方式表象出来。按这个方式,科学的思想客体就被认为是感觉表象的原因。从感知的思想客体到科学的思想客体,这种转变被一个关于事物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的详尽理论所掩盖。 在思想中,用感觉—知觉来表示我们对与科学思想客体有关的事件的知觉——这样的策略,是在感官的流动模糊性和思想的精确定义之间形成桥梁的基本手段。在思想上,一个命题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一个实体,全然是其所是,而实体之间的关系(在观念上)可以通过关于明确构想的实体的明确命题来表述。感觉—知觉对这些一无所知,就只知道礼貌。在调研的某个阶段,准确性基本上崩溃了。
        三、时间和空间
        概括——在知觉的思想客体之间保有时间的关系和空间的关系。通过识别下列任意一条,感觉客体可以作为分离的客体被辨识出来。(1)客体在感觉内容的差异,或(2)客体之间非同时性的时间关系,或(3)客体之间空间不重合时的空间关系。因此,感觉客体产生于对整个感官表象流中的对比的识别。也就是说,通过把客体识别作为相关的表述方式,来对比它们的关系。
      感觉内容的差异,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在一般观念的指导下,对它们进行分析,是物理科学永恒的任务。
        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相对简单,其分析所依据的一般思路是显而易见的。
        时间和空间有简单性,思想选择时间和空间作为区分客体的永久基础,原因或许就在于此。把各种各样的感觉客体堆积在一起,作为知觉第一个原初的思想客体,然后,如上文所述,我们获得一个知觉的思想客体。因此,在短暂时间内构想的知觉的思想客体,无论是实际的,还是假设的,是知觉的第一个原初的思想客体。这样一个知觉的思想客体,被限定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承担着作为它的组成部分的感觉客体在同一时间内的空间关系。因此,知觉的思想客体,在其整个范围内被构想,必须彼此拥有其完整存在的时间关系。并且在任何一个小的持续时间内,知觉的思想客体,必须拥有其组成部分的感觉客体的彼此的空间关系,而这些组成部分的感觉客体就位于该持续时间内。
        各种关系联系在一起,所以知觉的思想客体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相连的。感觉表象的客观性分析的起源,就是在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中,把感觉客体识别为不同的表述方式。因此,知觉的思想客体就按时间和空间划分开来。
        时间上的点—客体和空间上的点—客体,以及时间和空间上双重的点—客体,都必须被视为智力的建构。基本事实是感觉客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延伸,与其他这样的感觉客体之间具有“整体与部分”的基本关系,在我们思考一系列连续的包含部分的过程中,遵循收敛至简的规律。
        整体到部分的关系,是一种时间关系或空间关系,并且因此主要是知觉的感觉客体之间的关系,它只是衍生性地归因于那些作为组成部分的知觉的思想客体。更一般地说,空间和时间关系主要存在于知觉的感觉客体之间,而衍生于知觉的思想客体之间。
        点的定义——现在,我们可以研究时间点和空间点的起源。我们必须区分(1)时间感觉和空间感觉,(2)时间思想的知觉和空间思想的知觉。
        时间感觉和空间感觉是感觉客体之间实际观察到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除了或许可能有几个难得的实例之外,时间感觉和空间感觉不具有足以说明这个逻辑观念的点。而且,时间感觉和空间感觉是不连续的、支离破碎的。
        时间思想的知觉和空间思想的知觉,则是在知觉的思想客体之间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时间思想的知觉和空间思想的知觉都是连续的。在这里,“连续的”意味着:所有知觉的思想客体彼此之间都必须具有一个时间(或空间)关系。
        在物理科学中,时间点和空间点的概念被证明具有重要意义,这归功于收敛原理的广泛适用性。
        空的空间——必须注意的是,迄今为止定义的点必然涉及知觉的思想客体,并且位于这些客体所占据的空间的广延范围内。事实上,这样的客体基本上是假设的,我们可以把足够多的客体带入我们的假设中,以完成我们的直线和平面。但每一个这样的假设,都会削弱我们的科学自然观与实际观察到的事实之间的联系,而这些事实涉及实际的感觉表象。
        四、力场
        科学的思想客体,被认为与这个思想空间直接相关。它们的空间关系,由思想空间的点所指示。它们出现在科学中,仅仅是对常识思维的固有过程的进一步发展。 完整的感觉表象中的关系,在思想中表现为知觉的思想客体的概念。所有的感觉表象都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表述,思想客体的变化和消失也导致思想的混乱。
      我们试图以永久物质的概念,把这种混乱还原为秩序,永久事物具有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最终,这点在第二性质上得到了体现,即对客体产生的事件的知觉。但是,正如感知到的那样,跟客体完全无关。而且,知觉的思想客体被替代以分子、电子和以太波,直到它的长度不再是能被感知的科学的思想客体,但一系列复杂事件与之相关。
        如果科学是正确的,没有人会把一个事情感知为仅有一次事件。其结果是,当与现代科学概念联系起来时,旧哲学的语言仍然存在于许多方面,现在仍被彻底地继续使用。
        哲学,确切地说是旧哲学,认为事物都是直接感知的。根据科学思想,我们永远不会感知到终极的事物,本质上,知觉是由一系列事件产生的。这两个观点是不可能调和的。
        现代科学概念的优势在于,它能够“解释”感觉表象的流动而模糊的轮廓。知觉的思想客体,被认为是处于相当稳定的运动状态中的一个大的分子群。这个分子群不断变化着,但保持一定的特性。
        此外,离散的感觉客体,不作为知觉的思想客体的一部分被直接给定,现在可以得到解释:舞动的光的反射,模模糊糊地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
        事实上,科学世界里感知的事件,有一般定义或者没有定义,具有稳定性或缺乏稳定性,跟具有完整感觉表象的感觉客体一样,或者说跟知觉的思想客体一样。 科学的思想客体,即分子、原子和电子,都具有永久性。事件将简化为空间结构的更改。决定这些变化的规律是自然界的终极规律。
        物理宇宙的变化规律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宇宙的先前状态决定了变化的性质。因此,我们要知道宇宙的结构和事件,直到任何瞬间,也包括任何瞬间。那些瞬间涉及足够多的数据,我们可以由此来确定事件的连续性。 但是,在追寻事件的前因时,常识性思维在处理知觉的思想客体的世界时,习惯性地假设更多的前因事件可以被认为无关的。我们对原因的考虑,仅限于先前一小段时间内发生的事件。最后,在科学思想中,假设在一个任意短暂的持续时间内的事件是充分的。因此,依据这个理论,物理量及其连续的微分系数在瞬间达到任何阶数,但在那一瞬间之前就有它们的极限值,足以确定瞬间之后的宇宙状态。更具体的法则是假设的。但是对它们的搜索以这个一般原则为指导。此外,假设物理宇宙中,更多的事件与任何特定效应的产生无关,这种效应被认为是由相对较少的先前事件产生的。这些假设是从人类的经验中产生的。人生的第一堂课,是要集中注意力于一些感觉表象的因素,以及更少知觉思想客体的宇宙。
        思想被引导去寻找特定原因时的原则,无论有意识或者无意识,是:时间上的遥远和空间上的遥远是影响相对分离的证据。这一原则的极端形式是,否认任何在距离上的行动,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接受这一原则的困难在于,由于没有相邻点,只有重合体才能相互作用。我看不出这一困难的答案,也就是说,要么物体都有相同的位置,因此是一致的;要么它们有不同的位置,因此在一个不发生相互作用的距离上。 这一困难并没能因连续分布的以太假设所回避。
        原因有两个:第一,以太的连续性并不能避免这种进退两难;第二,困难既适用于时间,也适用于空间。这种进退两难将证明,不可能有产生变化的原因,也就是说,先前环境的结果没有提供改变的条件。 另一方面,在空间中被分离的两个物体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无疑违背了距离的概念,因为,远距离就意味着物理上的分离,就像空间关系的分离那样。如同它否认的一样,在假设超远距离可以有作用时,不存在逻辑上的困难。但是,它会跟常识性思维系统的一贯假设相矛盾。
        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调节常识性思维系统,它与常识性表述相协调仅需要极微量的修整。 现代科学真的不关心这场争论。它的(未被承认的)概念确实非常不同,尽管口头解释保留了前一个时代的形式。观念转变的关键在于,旧科学的思想客体被认为具有一种不属于物质宇宙整体的简单性。它被封闭在空间的有限区域内,其环境的变化只能由不构成其本质部分的力所引起。于是,以太被召唤,来解释这些被动的思想客体之间的主动关系。整个概念都有上面提过的逻辑困难。同样,在解释以太的意义上,也没能形成明确的概念。以太拥有一种不属于原来的思想客体的活动,即它携带势能,而原子只具有动能,即所谓的原子势能,其实属于周围的以太。事实是,以太确实被排除在“超距无作用”的公理之外,公理也因此被剥夺了所有的力量。
      现代科学的思想客体,具有整个物质世界的复杂性,这一点还没有被明确认识。在物理学中,和其他领域一样,从简单性中获得复杂性的无望努力被默许地放弃了。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性,而是连续性和规律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规律性就是一种简单性。但它是具有稳定相互关系的简单性,而不是缺失内部结构类型或关系类型的简单性。这个思想客体充满了所有的空间,它是一个“场”,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标量和向量在整个空间中的特定分布,这些量在每个时间点上对每个空间点都有它的值,这些点在整个空间和整个时间内连续分布,可能有一些特殊的非连续性。构成这个场的各种类型的量,在时间和空间的每个点上,都有确定的关系。这些关系是自然的终极法则。
        ……
        五、结论
        我们通过排除价值判断和本体论判断而开始,我们通过回顾它们而结束。价值判断不是物理科学的本质,但它们是物理科学产生的动机部分。人类建造了科学的大厦,因为他们判定科学是有价值的。
        换言之,动机涉及无数的价值判断。再有,致力于躬耕科学领域的那个部分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而这种有意识的选择涉及价值判断。这些价值也许是审美的、道德的、实利的。它们是关于结构之美的判断,或关于探索真理的责任的判断,或关于在满足物质欲望的功利的判断。但无论这个动机是什么,没有价值判断就没有科学。
        还有,本体论判断并没有因为缺乏兴趣而被排除在外。事实上,它们是生活中每一个行为的前提:在我们的情感中,在我们的自我约束中,在我们的建设性努力中。它们是道德判断的前提。它们的困难在于,在协调原初的常识判断的方法上,它们缺乏一致性。
        科学并不能减少形而上学的需要。最迫切需要的是与上述所谓的“潜在可能的现实性”有关。 在我们粗略的讨论中,主体和客体的概念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关系。整体感知意识与其自身内容的一部分之间存在着关系,还存在着感知意识与一个实际不存在的实体的关系,这个实体是意识内容的一部分。这种关系,就感知意识所知,必须是一种推论关系,这种推论是从对感知意识内容的分析中得出的。 这些推论的基础必须是直接已知的意识要素,超越它们在意识中的即刻表象。这些要素是普遍的逻辑、道德和审美的真理,以及包含在假设命题中的真理。这些是直接的知觉客体,而不仅仅是感知主体的情感。它们具有作为单个主题的即刻表象的一部分的特性,但比这些部分还要多。所有其他的存在都是推断出的存在。
        在本章中,我们更直接地考虑假设命题中所体现的真理。这些真理不应与任何怀疑相混淆,这些怀疑关系到我们对未来自然现象的判断。
        物理科学是建立在思想的基础上的,如判断记录实际的知觉,判断记录假设的知觉,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感知是可以实现的。这些要素构成了常识性思维工具的约定内容。它们需要形而上学的分析,但它们是形而上学开始的数据之一。
        一个拒绝它们的形而上学已经失败了,就像物理科学在无法将它们统一到理论中时失败了一样。 科学只是使形而上学的需要更加迫切。科学本身对解决形而上学问题几乎没有直接作用,但它确实有助于解释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对可感的表面事物的经验能够被分析成一种科学理论,一个并不真正完整的理论,但却给了每一个无限延展的承诺。这一成就强调了我们的逻辑思想与可感的领会到的事实之间的密切关系。
        科学理论的特殊形式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在过去,错误的科学一直是糟糕的形而上学的根源。毕竟,形而上学者赖以推断其结论的证据中,有一部分体现了科学的缜密审查。

相关文章

  • 2021-01-10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分层。

  • 教育的目的

    我们的教育从小到大,讲得最多的是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是为找个好工作,嫁(娶)个好人家,成家立业而服务的...

  • 教育的目的

    在看《为未来而教》一书时,对于开头学生反问老师:“我为什么学?”时不经想到了自己最近面临的一个问题。在我担任班...

  •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获得自立。教育者首先得尊重,而且自身得独立且有巨大的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

  • 教育的目的

    中考出成绩的那天,自然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一大早就有家长分享说查成绩了,实际上成绩是中午一点可以上线查询的。 孩子...

  • 教育的目的

    現代教育的目的是發展生命,極大地發展人性和開發人的潛力。社會教育的根基在兒童,相信兒童可以依靠自己的內在精神發展自己。

  • 教育的目的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个人很赞同书中关于教育目的的描述,即:培养孩子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具备独立、勇敢、自信及与他人...

  • 教育的目的

    今天晚上不知道怎得跟岳母聊起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家很坦诚的互相说了关于二胎问题和目前教育中的冲突和顾虑。 聊完后,...

  • 教育的目的

    亲子日记69 3.29 天气 晴 今天周五,大宝放学后要上英语课。婆婆说想回老家一趟,我想周末事也不多,大宝...

  • 教育的目的

    丰富多彩的生活使我们明白,道德和美学意义上的美,是生存的目的;善良、爱和艺术上的满足是实现它的形式。道德和美学的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的目的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kao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