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合理取舍,选择与论点相应的材料。
2.选择真实准确的论证材料。
3.注意论证材料的丰富性,增强文章说服力。
一、导入新课
郑振铎的文章《猫》中,“我”断定咬死芙蓉鸟的是家里那只花白猫,证据是什么?
“它常常对鸟笼望着。”
芙蓉鸟被咬死了,“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后来证实这证据成立吗?
我们怎么让自己的观点真正“言之有据”呢?今天,我们的练习就是“议论要言之有据”。
二、课堂学习
1.选用材料要准确
《猫》中,因为花白猫“它常常对鸟笼望着”,一家人都认定一定是花白猫吃了芙蓉鸟。等“我”看到花白猫“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更断定“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思考: “一定是(花白)猫吃了芙蓉鸟”的论断,和两条理由之间出了什么问题?
(吃芙蓉鸟的证据并不准确,猫常常对鸟笼望着,并没有扑咬过芙蓉鸟,只是看着;猫“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并没有“看见”吃,更没有真正看到猫嘴里有芙蓉鸟的腿。)
小结:我们要选用材料证明观点时,无论选用哪种类型的论据,都要真实准确,经得起推敲,保证切实可信。
(下面这幅对联非常有名,“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据吴恭亨(清)《对联话》记载,此联为抗清名将金声(字正希)所作。也有传说这是蒲松龄(聊斋志异的作者)励志自勉联。如果你在作文中要用这幅对联,怎么办?)
2.观点材料相对应
下面是小安作文中的一个段落:
“坚持就一定会成功吗?不一定。但坚持成功的几率就会大些。一个天生个子高腿长的人,跑起步来简直是如鱼得水。但个子矮的人,就要通过自己去努力地训练,日复一日的训练,只要坚持下来,不说比那些天生个子高的人跑得快,但也差不了多少。比如我国的苏炳添,他是一位短跑运动员,他的身高只有一米7几,但是他日复一日的坚持训练,在赛道上也是比不少个子高的人跑得快。人只有坚持做某一件事,就一定会有效果。”
你认为这个段落存在什么问题?
可以怎样改进?
(作者认为个子矮的人要通过自己努力训练才可能比个子高的人跑得快。其实苏炳添挺有短跑天赋,在初中时就展露出自己的短跑天赋,在比赛的频频获奖,比个子高的人跑得快得多,并不是通过后天训练才比个子高的人跑得快的。)
(作者认为坚持可能成功,选用苏炳添的这个事例与观点不太对应。)
(选用坚持不放弃最终获得成功的事例,这样选用的材料就与观点相对应了。如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四年里,废寝忘食,做了数百次实验,失败了数百次,遭受巨大损失,他毫不气馁,坚持不懈,终于发明了威力巨大的炸药。)
小结:选用材料时,要注意材料要与观点相对应。
3.叙述事例有侧重
小练笔:依据观点,有选择地叙述事例。
下面是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如果要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观点,可以怎样叙述事例呢?如果要证明“坚持不懈才能成功”呢?如果证明“善于总结是成功的基石”呢?也可以自己提炼出其它观点,依据义理提炼的观点来叙述这个事例。
爱迪生发明电灯时,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爱迪生没有气馁,先后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善于总结的爱迪生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制出了电灯。
小结:使用事实论据时,不需要面面俱到大篇幅详细讲述故事,要根据所证明的观点的需要,有侧重地突出事例与观点一致的地方。
4.选用论据宜丰富
我们看小安修改后的作文:
“坚持就一定会成功吗?不一定。但坚持才能走向成功。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四年里,废寝忘食,做了数百次实验,失败了数百次,遭受巨大损失,他毫不气馁,坚持不懈,终于发明了威力巨大的炸药。是坚持引领诺贝尔走向成功。”
参考《敬业与乐业》,说说如果想让这段文字论证更有说服力,可以怎么做?试着修改一下这段文字。
小结:要增强文章说服力,可以综合使用各种论证材料。可以是生活事例、历史故事、统计数据等事实论据,可以用名言警句、民间谚语、精辟的理论等道理论据,可以有古有今,可以有中有外。
(附:修改稿
坚持就一定会成功吗?不一定。
但坚持才能走向成功,放弃一定失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舍之,朽⽊不折;锲⽽不舍,⾦⽯可镂。”苏秦出师后,周游列国,一事无成。但他没有放弃,回家后发愤苦读,揣摩出合纵连横之术,终于成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如果没有坚持不妥协的精气神,苏秦只能被世俗的讥讽打垮,终老乡间,湮没无闻。司汤达说:“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四年里,废寝忘食,做了数百次实验,失败了数百次,遭受巨大损失,他毫不气馁,坚持不懈,终于发明了威力巨大的炸药。是坚持引领诺贝尔走向成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历时八年,千辛万苦,挫折磨难,都不能阻止袁隆平坚持不懈向前走,终于成功育成杂交水稻。“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终致袁隆平造福天下苍生。
姚明说:“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看英国女医生弗兰克林。1951年,弗兰克林从自己拍摄X射线衍射的照片中发现了DNA(脱氧核糖核酸)的螺旋结构。经过研究,她大胆地提出了假说,并以此为题做了一次很出色的演讲。然而,许多人对她的发现提出质疑,怀疑她的照片的真实性和假说的可靠性。在这些的压力下,弗兰克林也开始怀疑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医生,提出这样高深的理论问题,也许太不自量力了吧?她动摇了。于是,她公开否认了自己提出的假说,也没有再继续研究下去。后来,另外两位科学家詹姆斯·杜威·沃森和克里克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1962年)。然而,他们最初关于DNA结构研究论文的发表,是在1953年,比弗兰克林的发现晚了两年。多么值得坚持的事情,多么令人遗憾的放弃。
这里,也可以去掉诺贝尔的事例,或者概述诺贝尔和袁隆平的事例。坚持不懈,诺贝尔四年磨一剑,发明威力巨大炸药。矢志不渝,袁隆平坚持八年不放弃,培育成功杂交水稻。)
三、课堂小结:
议论要言之有据
选用材料要准确,
观点材料相对应,
叙述事例有侧重,
选用论据宜丰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