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个故事。
一帮同学,初中毕业多年后,第一次组织同学聚会,大家喝了点酒,开心,聊起过去的一些好玩好笑的事儿,甚至借着酒劲叫起了外号。
有人听着亲切,有听着好玩,有人都忘了,还有这么个外号。
有个在本地某局当局长的男人,对有人叫他初中时的外号“馒头”很不高兴。
他皱着眉头说,“都她娘多少年了,还馒头馒头的叫?给面子就叫一声X局,要么就直接喊我名字OK?”
就在气氛尴尬时,班上目前混得最好的一位同学到了,这位老同学现在在省里,为更多的人民服务。
只见X局一个箭步冲上去,握住他的手大喊,“哥 你终于来了 还记得我不?我是馒头啊,这小名还是您亲自取的呢!”
空气彻底凝固了......
不管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杜撰的?同学会是一面镜子,能照出很多的人生真相、社会现象。
有玩笑说,同学会,开一次,折几对。
还有人说,同学聚会,混得最好的和最差的,都不会去。
混得好,不屑去。混得不好,怕丢人。
只有那些相差不多的人,才会参加。
经常一起玩,就那么几个人,几十年一直在。
有个西方的哲学家说,“民族其实是一个想象共同体。”
刚看到这句话,不理解,为什么是想象共同体?
我们不是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习俗、共同的文字吗?怎么能是想象共同体呢?
现在再品,好像有道理。
我们虽然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字、共同的习俗、共同的文化,但我们又是陌生人。
人际交往学中有一个数字,叫“邓巴数”,一个人交往的最大数是150人。
虽然有人电话或微信中几百上千人,但几年都不会互动,边熟人都算不上。
这150人以内,叫熟人。叫朋友的,有十几人,说明交往广,有人缘。
常一起玩的,三五个,或八九不离十,不超十个人。
可以在午夜梦回,睡不着的时候,搬着脚趾头算算,真正交心交肺的,有没有三个?
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亦。
不是说不想多有知己,是很难得。
说同学会,是一直在思考人生的终极问题,人活着的意义?
有哲人说,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这个网就是各种关系网,有父母、子女、亲戚、朋友、同学、同事、邻居等。
这个网是熟人之网,人所有的意义只是在这150个人以内,超过这150人基本都没有意义。
用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来解释,他有钱和我有什么关系?瞬间就懂了。
如果这个人很有钱,很有名,如果没在我的这个网里,基本等于不存在。
路上跑那么多百万豪车,你会心里不舒服吗?不会。
如果是你的邻居,以前开的车和你差不多,突然有一天,换了一辆比你贵十几二万的车,你心里瞬间不爽,尤其在农村中。
许多年轻以人出去打工,省吃检用,过年回来买车买房,而且会先买车。
过完年出去了,一年开不了几回。
为什么要买一辆一年开不了几回的车?
是买给别人的的,是买给亲戚、朋友、同学、同事、邻居,是买给这张网的,是为了经他们自己编织这张网上有意义。
离开这张网,意义不大,或许活着就行。
在这张网上,一切都有了意义。
大部分人生活的意义,只是为了比隔壁老张过得好。
2023-01-0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