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河对岸的远方(六)

在河对岸的远方(六)

作者: 银河系的葬礼 | 来源:发表于2018-02-05 23:50 被阅读19次

    令维瓦廖陷入往事回忆的,并不只是塔里木河,还有林雪芳和林月华这对面容相似而气质迥异的孪生姐妹。倘若这世上从没有爆发过那一场叶尼塞河的春汛,或是倘若从没有过那次莫斯科的大空袭,那么那对天鹅公主般高雅美丽的双生姐妹也仍将存在于世上。“天鹅公主”,对,维瓦廖回想到,她们的父亲当年总是如此称呼她们。虽然在维瓦廖本人的记忆中,这个称呼和它所代表的那段过往早已在岁月的洪流中淡薄如雾了,但它总算存在过,这样就好。

    林月华在和苏联专家的相处过程中,俄文水平突飞猛进。她聪明,悟性高,而又争强好胜,她能够在白天极辛苦的工作结束后,回到宿舍接着挑灯夜战,坚持学习到深夜。渐渐地,她不再在维瓦廖的课堂上感到吃力了,她可以准确流畅地将他所有的讲课内容翻译出来,再也不会有卡壳的状况发生。她甚至可以尝试着去理解维瓦廖所讲授的知识,那些关于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和工程控制学的复杂理论。当维瓦廖转身在黑板上板书时,林月华就尽量在心里默记下那些图和公式,她是外语专业的学生,并没有什么数学底子,但她仍然努力地去记忆或理解那一行行复杂的公式。她想,假如多一个中国人学会这些知识,那么中国就多一分研制出导弹的希望。

    在这一年的盛夏即将来临时,塔里木河的水坝工程竣工,与此同时又传来一个令所有人无比振奋的好消息——中国向苏联购买的苏制P-2导弹即将运达导弹基地,这是中国第一次能够接触到货真价实的导弹,也是首次导弹试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基地前期所进行的装配发射塔和测试站的建设,这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这枚无比珍贵的导弹做铺垫。得知这一消息,所有人都欢呼雀跃,仿佛导弹升空时壮丽画面已在眼前。

    苏联专家不再在大教室里上理论课,而是直接将学生们领到导弹前,向他们直观地讲解导弹的结构、组件,以及导弹试验中的实践操作,这便是专家授课的第二阶段。对于中国人而言,这样的机会是极其宝贵的,他们能够学到苏联科学家多年摸索出的实践经验。每堂课上三百多号人皆鸦雀无声,支起耳朵如饥似渴地听着,只有做笔记的沙沙声此起彼伏,好似要盖过戈壁滩的风声。

    林月华站在维瓦廖身边,和他一起近距离地看着那枚硕大的导弹。她此前从未想象过导弹竟有如此巨大,仅尾部推进器的宽度就有一人高,她不由得设想起这庞然大物带着核弹头在戈壁滩上炸响时的模样,那将会是震动世界的一声惊雷。

    离下课还有二十分钟,维瓦廖正在讲关于推进器的燃料加注问题,他正说到关键处,忽然间像是想起什么似的,以一个极不自然的断句将话题转移去了别处。林月华看他的时候,发觉他的神情也极不自然,而他则迅速避开林月华的目光,手指下意识地用劲,啪的一声将一支粉笔断作两截。

    林月华问:“刚才那个问题是不是没有讲完?”

    维瓦廖摇头,没有给出任何回答,便从他所转移的那个无关紧要的问题里继续说下去。

    林月华鼓了鼓勇气,提高声音又问:“专家同志,刚才的问题您没有说完吧?”

    维瓦廖敷衍道:“刚才那个问题,没什么可说的。”林月华只好作罢,尽管她的心里掠过一丝隐约的不安。

    下课之后,林月华又去找她的姐姐。虽然水坝工程已经结束,但是姐姐林雪芳仍然随着长春机械厂的工人们一起留了下来。随着导弹运进基地,装配工作更加紧张,林雪芳每日也忙得连喘息片刻都无法,她变得比从前还瘦了。

    林月华在她赶工的间隙给她递条手帕,姐妹俩得了个空说两句话。林月华问:“你来这儿前有收到家中的信吗?妈妈、外婆最近怎么样了?”

    林雪芳接过手帕来擦汗,说:“妈妈寄过信的,说外婆的风湿病又重了,最近粮食分配也有些紧张,每月每人的定粮减了半斤。”

    林月华惊呼:“啊,上海也这样?我还以为只有我们这儿才……”

    姐妹们说了几句话,就又开工了,林雪芳将手帕还给妹妹,走回机床前。林月华攥着那条浸濡了汗液的手帕,心中模模糊糊地想着上海的家,想着如今只有妈妈和外婆二人的家,不知会有多空荡和寂寥?又想到粮食问题,近来基地里每人的口粮确实都很紧张,可难道全国的粮食都在减少吗?这种猜想使她心中没来由地涌起一阵恐慌,同刚才课堂上的那种不安交杂在一起,好像脚下所踩的大地都变得虚空起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河对岸的远方(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kfw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