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厨房的故事

厨房的故事

作者: 那轮山月 | 来源:发表于2018-12-07 17:34 被阅读0次

   

歪歪扭扭用了17年

    厨房就是给一家人做饭的地方。人吃饭离不开厨房里的锅碗瓢盆,于是有了关于厨房的各种故事。

    最早的记忆里,我家是没有专门的厨房的,总共两件瓦房是全部的空间,土炕占据了绝大部分地盘,厨房也就无从“占”起。天暖和的时候就在院子里的一个临时厨房做饭,距离主屋足有二三十米远。至今脑海里都有母亲做好了饭,端着饭碗冒雨往主屋跑的身影,一边跑一边努力向前伸出上半身遮挡忽大忽小的雨丝,我和弟弟在主屋门口掀起门帘迎接,如同当今电视片里雏鸟迎接父母归来一样。再大点,我们偶尔也成了雨中奔跑的角色。在最早的那些童年记忆里,厨房里很少有父亲的身影,因为父亲在外地教书。

    天冷的冬日里是没办法再用外面的厨房的,主因应是为了节约燃料吧,毕竟主屋冬日也要取暖。在墙上挖进去一块做了个灶火,冬日里就是做饭取暖两用了,厨房便和主屋合起来了,避免了母亲词汇里的“涨风冷气“、“冷汤澥水“。另一面墙上高点的地方也挖一块进去成了碗橱,全部的碗筷和菜刀及一只挂满油脂的老式油罐就安顿在这里。

    那只大人巴掌大的老式小油罐外挂着的油脂,母亲说是不能去除的,说是“油裤”,好像迷信说是财富的代表。小油罐不是往外倒的那种,而是配有一只小勺往外舀,一边舀一边不可避免的淋漓在油罐外壁上。于是在本村的所有记忆里都有那只挂满厚厚油脂的老式小油罐,直到全家为我们求学搬出去。至今我也没弄明白那只油罐是瓷的还是铁的,它的真容隐藏在了厚厚的油脂下。

    碗橱的下面一只大水缸上放块面板既是操作台又是盖板。地方实在狭小,水缸也就经常挪来挪去的,土炕也经常就成了操作台。

    就是在这样的厨房里,童年的我经常在睡梦里听到母亲辛苦劳作,捅开泥火(用黄土和煤和起来耐烧),坐锅(把锅放到火上)开水、炒菜做饭,不大的房间慢慢弥漫开了饭菜香味。

    那个年代吃食困难,可做的食物实在不多,平时大多都是粗粮,早上一般都是“撒“,配以土豆丝或者酸菜丝炒的菜,季节不同也会弄点炒北瓜、炒白菜啥的。中午大都是面饭,抿格斗、河捞、两掺面条等,晚饭经常是糊嘟,配上辣椒吃一直是我们的最爱。白面平时是绝对吃不上的,只有家里来客人或者公家派饭的时候才能蹭点。其次就是过年才能吃点了。至今临到午饭时间,脑海里还不时冒出童年听来的顺口溜“十二点半正开饭,眉豆倭瓜是好饭……”

    母亲经常说我们弟兄两个小时候吃不上好的,她自己天天给农业社下地挣工分,奶水也不行,所以我们长的不壮。母亲还说那时候买不起奶粉,人家孩子喝炼乳,而我是不给喝的,喝白水兑醋。晕,不饿?

    长大后我喜欢的饭菜味道都来自于母亲的双手,尤其是撒和糊嘟。再加上后来的烙饼、饺子和拉面,构成了我的主要食物喜好。这大概就是中国人无论走遍天南海北都无法忘却的母亲味道吧,再好的佳肴也比不过母亲的粗茶淡饭。

    在这个和卧室一体厨房里学的大招之一就是擀饺子皮。村里有了电视机,不过就一台,在大队队部,全村人一到晚上就挤到不大的队部去看。电视小,迟了挤不到前面就看不清只能听声音了,母亲难得喜欢去看。临过年父亲也回来了,包饺子一个人忙不过来,就教我帮忙。不成想还有点天赋,一教就会。等母亲回来我们父子俩已经把饺子包完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母亲把这点惊喜一直挂到嘴边,每到包饺子都喜滋滋的给人说道说道。在奶奶家有事时(记不清什么事了),被一群人夸奖的发了二干(冒傻气)的我,一人擀饺子皮居然供了六个人包……

    第二间厨房来自于我家建的新房。盖自家的新房是母亲那时最大的心愿,两间瓦房实在拥挤的够了。那时小,对家里的一些事情不大理会。按新家的建设格局,现在推想,应该是当初财力有限,底气不是很足。开始只想盖三间平房,后来又接着盖了两间,然后又加了个厨房。整个布局不是开始就有全盘规划的,走步看步,建设质量也不是一个标准。说到底还是日子拮据。

    对新厨房的记忆只有几件事,因为没用几年我们就外出求学了。

    一件就是挑水,那时我和堂哥的个头已经能够挑水,两个人相约为家里分担。大人用的担杖挂钩太长,就穿过捎罐(水桶)铁梁后折叠回来,再钩挂住,这样我们的个子就能挑起来了。由于力气小,开始的时候挑半桶。为了少跑几趟就能将水缸挑满,很快我们就挑满满两桶了。毕竟年幼,挑起来摇摇晃晃来回摆动,往往水都撒在了路上。夕阳下两个小身影一路挑一路休息,两个人飚着劲看谁多坚持几米,一路上有村人夸奖时,就更冒股傻气多挑几步。记得从村东头(井到底?)的水井挑回去要休息三次,从村南头(南井沟?)的水井挑回去也是休息三次,但坡度大,不好走,弄不好就“翻车“了,掀翻水桶是小事,还可能把自己浇灌了,所以我们大多从村东头的水井挑。挑水是个力气活,把担仗放到肩上需避开肩上的骨头选择肉厚的地方才能持久,这也导致担杖慢慢后移,身子佝偻起来,整个外形像只虾米。随着年龄增长,力气也越来越大,慢慢可以换肩膀挑的时候,休息一次就可以到家了。而从我开始到高家岭读书起,挑水的日子就离我远去了。后来村里集资装了自来水,后辈子孙也不会再有挑水的家务了。

    再一件就是过年的时候看父母亲准备年夜饭。有一次父亲切菜,我在边上看,父亲一边切葱一边说:“切葱丝要这样卸着切,再这样切,长大了人家有红白事帮忙,不要连个葱丝都不会切……”。由此我记住了切葱丝,一辈子切葱都是下意识切成葱丝。不过由于自己念书、工作逐渐远离了农村,人家办事回去也是上个礼走个过场,帮忙却是不会指望咱的。现在城市里一般红白事都是饭店里包席,切葱丝自然也用不上。城里人的白事连哭丧都有人专业出租,只是哭的是哪家的丧就真的只有鬼知道了。单位同事到昔阳上礼,不稀罕坐席大鱼大肉,却眼巴巴的想吃一碗昔阳的开锅肉臊拉面,也算老家的一点自豪吧。

    另一件就是变戏法给弟弟小舅弄甜水喝,还有就是帮母亲洗碗,这在其他文章里说过,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最后一件与此厨房相关的记忆就是糠面窝窝头。应该是改革开放前不久的一天,母亲蒸了一锅糠面窝窝头,放在厨房北面架子(床?)上,我们吃了一点点后就坚决不肯吃了,剌嗓子,太难吃了。母亲倒也没勉强,应该是她自己慢慢消灭了。童年的记忆里,难吃的食物就此一次,或许是当时家里粮食实在没有了,也或许是母亲偶尔一次忆苦思甜。在父母的操劳下,我们弟兄俩在吃食上没有受罪的记忆,只是好吃与不好吃的区别罢了。唯一一次糠面窝窝头记忆居然成了我教训后生及后辈的难得经验和说辞。吃过而已,尝了尝。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家的厨房随着频繁的搬家而变化,一直到父母在县城买了新楼房,有了光线敞亮、配置也相对齐全的新厨房。地方变了,房间变了,不变的永远是母亲的几口锅、一块面板、一把菜刀以及母亲不变的手艺。只是这些记忆里已经多了父亲的身影,因为我们随父亲在学校家属院生活。尽管房子在变,全家人却能在一起生活了。随着生活的改善,不仅母亲的烙饼和饺子成了我们的新宠,父亲的拉面和小菜开始摆上餐桌,酒水饮料慢慢成了节日必备。平凡厨房里,日渐充盈着父母对我们满满的爱。父母也有意识的教我们一些厨艺常识,和面、擀面、炒菜、拌馅……而我至今学不会的肉臊拉面,却是女儿的最爱,经常能吃两碗。

    如今,年近五十的我,也有了自己的各种厨房故事,从光棍楼(单身宿舍)的煤油炉到自己和泥搬砖垒起的灶台,再到大把银元购置的设施现代、宽敞明亮的新厨房。我正和自己的妻女演绎自己这一代的厨房故事……

相关文章

  • 厨房的故事

    文/洛小简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爸爸和妈妈可我从没说过我爱他/她 他们的额头趴着皱纹黑发慢慢变白发他们的心愿是我娶妻生...

  • 厨房的故事

    去了趟阿姨家,看见他们家干净利落的厨房,对比自己家的厨房,决定好好打扫一番。 厨房一直以来都是油腻的代名词,不管你...

  • 厨房的故事

    厨房就是给一家人做饭的地方。人吃饭离不开厨房里的锅碗瓢盆,于是有了关于厨房的各种故事。 最早的记忆里,...

  • 厨房故事

    一碗馄饨 喜欢吃馄饨,是从上中学开始的,学校门口有一个卖馄饨、小笼包的。 为了节约时间,更是...

  • 厨房里的故事

    我爱美食,也爱做饭,但是很讨厌既做饭又洗碗。而且,我做的菜自己又往往吃的很少。我享受的是做饭的过程。 把食材清洗干...

  • 【厨房与我的故事】

    到现在,我真的很庆幸自己没有变成大胖子。对美食的热爱可以说超过了对男人的喜爱了哈哈。 以前对厨房打从心里也是没有太...

  • 我家厨房的故事

    我们家三口人,我,老公,闺女。 我爱闺女,老公也爱闺女,闺女是我们的家庭温馨关系链。 我听我老公的,我老公听闺女的...

  • 厨房故事3

    做点带馅的 带馅的食物:馅饼、饺子、包子都爱吃,但是却不想做,太麻烦,一个人做总感觉工程量...

  • 厨房故事1

    我不识字 都说冬天和火锅是绝配,隔三差五来一顿火锅是不是也挺好的,屋外寒风凛冽,雪花飘...

  • 厨房故事2

    熬猪油 有人说,吃植物油比吃动物油更好,也更健康,因为其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以及较少的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厨房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khx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