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据说是曾子七十世孙。
他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成为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了太平天国。
他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被朝廷封为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功成名就。
这么高的成就,那曾国藩一定是个天赋异禀、智商过人的天才吧?
答案是非也。他从小笨拙,并不很聪明。
他一生的成功,有个重要的基础,就是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叫做“尚拙”。尚拙就是崇尚笨拙的意思。
那他为什么会提出“尚拙”的理念呢?这主要是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曾国藩从14岁开始科举之路,经过比较艰辛。前6次考秀才都失败了,一直到第7次才勉强中了一个秀才。
为什么说是“勉强”呢?因为他的名次是倒数第二。
虽然勉强中了秀才,但自那之后,他再接再厉,发愤图强,居然一路考中了进士。
中了进士之后,曾国藩回头再看,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就是曾国藩的那些同学,大多数都比曾国藩聪明,很早就都中了秀才,而曾国藩屡考屡败,那时他们都在边上看曾国藩的笑话。
哪里能想到,结果到最后,在曾国藩的所有同学当中,只有他自己中了进士,其他人连举人都没中,最高不过是个秀才。
最笨的人最后科举成功,那些聪明人最后都失败了。曾国藩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
后来他意识到可能正是因为自己笨,自己的科举才能成功。
他从此明白了笨也有笨的好处,其中一个好处就是笨人的基本功特别扎实。
曾国藩虽然考秀才考了7回,但是这中间十年时间也不是完全浪费,他反复背诵理解四书五经,每个注解背得滚瓜烂熟,理解得比别人要深要透,知识没有盲点。他真的是做到把书读透了。
相反,曾国藩的那些同学,因为比曾国藩聪明,所以学习的时候下的苦功就不如曾国藩。
很多地方他们是跳过去的,考试的时候凭着看点范文、押押题,中了秀才,基本功远远不如曾国藩扎实。
曾国藩提出做事“尚拙”,就是告诫人们要下笨功夫,慢功夫,把基础打牢;
踏踏实实走好脚下的路,其实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有一句话说的好: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