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写道“是什么赋予我们力量,使我们在最恶劣的情况下,也能关爱生命”?他想到了艾提.海勒申,她是一名犹太人,被关押在纳粹德军的集中营,遭受着惨无人道的对待,但她依然一片柔情。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盖世太保冲她吼叫,他没有生气,也没有反击,而是关切的问他为什么不开心?他在这则日记中写到:“我不会轻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们也是人,我必须用心理解他们的行为。他看起来愁眉苦脸,躁动不安,阴沉而虚弱。我当时就想帮助他。他那么痛苦,一旦为所欲为,是多么危险!”
是的,我们都是人。只是有些人暂时被心中的魔鬼控制,需要点醒。有些人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时,他很可能被头脑中那些愤怒的不良情绪所支配。理解了他们,说出了他们的感受,也许,改变就会发生。
一位母亲和她的青春期儿子一直处于水火不容的状态,她希望儿子好好读书,不要熬夜,不要玩游戏,她苦口婆心,换来的却是儿子的厌烦和逆反,甚至对她的话充耳不闻。只要她一有准备开口说话的动向,儿子就扭头回房间,不再出来。
她很焦虑,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开心。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她捶胸顿足:“我这不是都为他好吗?他怎么就不理解呢”?
其实,不是儿子不理解她,也不是孩子不愿意好,只是她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她的语言永远充满了抱怨和不认可的评价,孩子接收到的也永远是批评和指责,这样的氛围任谁的心理都是不舒服的。只要我们换一种说话模式,也许很多事情都可能迎刃而解。
这里也是一位母亲,她的儿子放学回来后,把他的臭袜子脱的东一只,西一只,母亲很生气。却又不好用指责的语气说孩子,担心影响儿子的心情。
看着电视机旁和咖啡桌下的臭袜子,母亲调整了一下情绪,很郑重地说:“宝贝,我看到咖啡桌下和电视机旁的袜子,我不太高兴,因为我很看重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洗衣机里”。
在母亲温柔地语气中,孩子看着被自己扔的东一只西一只的臭袜子,不好意思的向妈妈道歉,并快速地捡起袜子拿到卫生间洗了。
这就是非暴力语言的力量,母亲寥寥几语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看到的结果,而不是判断和评价。接着她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她不太高兴,她看重整洁。最后,她提出了具体的请求:“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里”。
这位母亲精确地运用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借助这四个要素诚实地表达了自己,赢得了孩子的尊重和好感。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都是沟通的过程吗?有时候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他人的愤怒和痛苦。
转变我们的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无意识的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和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会发现内心里那一片爱的柔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