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你可以好也可以坏。做好人时毫不犹豫,下狠手时也干净利落,而所做一切都可以促进善的一面。
你可以展开你的任何一种人性,它们本来就是超越了“好坏”的,这是将“好与坏”整合的一种至高境界。
健康的心智,是“我既可以A,也可以-A”,这意味着整合和灵活;相对分裂的心智是“我只可以A,不可以-A”;而最有问题的心智是“双重束缚”,也就是“我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
再劫面包店
武老师先讲了一个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短篇作品《再劫面包店》中写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一天夜里刚结婚的小两口突然醒来,饿得不得了,把家里所有食物扫荡一空,可还是饿。妻子说:“我从来没有这么饿过。”
这时,丈夫不由自主地回了一句话:“我曾经抢过面包店。”原来年轻时,这位男士曾和一个最好的哥们去抢劫面包店,不是为了钱,只是为了面包。
抢劫很顺利,面包店老板没反抗。不过,作为交换,他请两位年轻人陪他一起听一下瓦格纳的音乐。
两个年轻人犹豫了一下,但还是答应了。毕竟这样一来,就不是“抢劫”面包而是“交换”了。
事后,这位男士和伙伴非常震惊,连续几天讨论,是抢劫好,还是交换面包更好,再后来,这两人莫名其妙地再也不联系了。
对妻子讲述这件事时,这位丈夫说:“毫无疑问我们被诅咒了!”妻子说:“不仅你被诅咒了,我觉得自己也诅咒了。”
这位妻子认为,这就是这次奇怪的饥饿感的源头,要化解它,就必须去完成这个没有完成的愿望——真真正正地再去抢劫一次面包店。
最终,新婚的小两口开着车、拿着妻子早就准备好的面具和枪,扎扎实实地去抢劫了一次麦当劳。
武老师早在读研究生时,就读了这篇小说,当时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村上春树在说什么,可是这篇小说却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让他记得清清楚楚。
多年后,一次他和心理咨询师朋友们闲聊,突然间明白了这篇小说的寓意:没有实现的愿望,具有诅咒般的力量。
小说中所说的“诅咒”就是这个意思。本来两个年轻人,可以凭武力直接抢走面包,这个时候是他们说了算。
但经老板提议,他们最终同意陪老板听听瓦格纳,因此,这件事就变成了一次交易,而且老板的意志占了上风。
老板在非常弱势的情形下,凭借这个提议,一举让形式反转,可以说是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击败了两个年轻人。
这两位年轻人,头脑上没有搞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但他们都体验到了被击败的感觉,因此有了羞耻感,后来为了躲避自体虚弱的羞耻感,两人干脆不再来往了。
这是一种较量,这个世界上无数事情,都藏着这种较量。于是事情层面的客观事实变得没不那么重要了,而事实背后所藏的个人意志的较量,成了主要的东西。
“我说了算”的执着
前文中一再提到的曾奇峰老师,是玩这个游戏的高手。他说,他去餐厅吃饭时,有时候在餐厅中感觉很不舒服,这就是餐厅的服务态度不好时,他会玩一个游戏。
在买单时,他会故意找一个很便宜的菜说:“哇,这个菜你们的定价也太便宜了吧,来来来,我给你们补点钱。”
其实也就几块钱,而且这种餐厅的服务员总想着占便宜,所以一定会答应,但这个时候,关系的掌控权就变了,最后服务员们都会有点懵。
这种时候,无论那个面包店老板,还是曾奇峰老师,都称不上是善意,甚至相反是一种“我要说了算”的执念。
武老师曾经见过这样一件事,一位80岁的老人,在长达47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寻找初恋女友,最终通过一家报社得以圆梦,知道了初恋女友的下落。
他和初恋女友原来是因为各种反对不能结婚,他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于是花了多半生的时间去寻找初恋。
这种故事非常之多,在咨询室中,武老师也见过几位已经年过半百的人,对初恋有类似的执念。
这种执念是什么?是爱吗?武老师认为,也许有爱的成分,但依照这部分的心位理论来讲,这是陷在了偏执分裂位的一种表现。
这部分课程在“现实”这个主体下,而生命中最大的现实之一是你有些愿望注定不能实现了,那么该如何面对这些实现不了的欲望呢?
这就涉及精神分析的另一个概念——哀伤过程。精神分析认为,任何丧失都会导致哀伤,让哀伤的情绪情感自然流动,最终在情绪过程、身体过程和头脑过程中都接受这份丧失的发生,这个完整的过程就是哀伤过程。
当哀伤过程没有很好的进行时,一个人的能量就会仍然滞留在和这个丧失较劲上,如果这个事件中聚集了太多的能量,那会导致一个人没有心理能量去做其他事情。
再用两个电影举例说明一下,因为影视剧中对人物的刻画比较突出,能够方便你理解,这两部电影分别是《秋菊打官司》和《我不是潘金莲》。
其中都展示了这个逻辑,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是处于不同的心位上。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女主角的表现,实际上被心理学专业人士几乎一致视为偏执。
《秋菊打官司》则不同,因为这件事情中有和解发生。这个故事简单概括是秋菊的丈夫和村长发生冲突,被村长踢伤,秋菊拖着六个月的身孕到处去告状。
乡里先判了村长输,村长答应赔钱,但给钱时,把钱丢在了地上。秋菊不接受,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途,而且一路上告。
除夕夜,秋菊难产,村长和村民一起把秋菊送进医院,秋菊顺利生下了一名男婴。秋菊因此对村长非常感激,不提官司的事了。等孩子满月时,市法院却发来判决,村长因伤害罪被拘留。
人为什么会停留在偏执位?因为当“我”活在一元世界时,感觉到与自己发生冲突的对方是敌意的“它”,这种时候是不能低头认输的,如果认了,就会产生巨大的羞耻感,严重地攻击自己。
武老师认为,这两部电影之所以都获奖,一是拍的好;二也是因为这两部电影的女主人公,不是典型的低眉顺眼的农村妇女,她们没有轻易低头,而是对敌意力量展开了不屈不挠地较量,这种精神是可敬的。
秋菊最后和村长和解,是因为感受到了村长的善意。当一个人真切地感受到另一个人的善意时,就意味着至少在这个时刻,这个人的心智进入了二元关系的层次,向一个人善良的、爱自己的人低头,没什么好羞耻的。
三个月后的婴儿能进入抑郁位的关键,是婴儿充分感受到了妈妈的爱,然后他就不能再用偏执妄想的方式去攻击妈妈了,一攻击,他就会感觉到内疚带来的折磨。
对此,很多资深的心理咨询师都体会过,他们常常听到来访者说:我是如此爱着你,怎么会舍得严重地攻击你。
当然,这还不是完整的整合,完整的整合意味着,我可以攻击你,也可以放下对你的攻击,我可以爱你,也可以恨你,这两种事可以同时发生。
感知到这个世界有爱,是放下偏执的关键
虽然常有人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并且的确在一些成功人士身上,会看到“我开始了一件事就必须追求到底”的偏执存在,但如果只有这种感觉在,那就失去了灵活。
武老师的一位年轻的企业家朋友,他在经营上出现了挫败,这给他带来很大的挫败感。
武老师和他探讨的时候,发现是失败带给了他巨大的羞耻感,而他这个时候会隐隐觉得好像有一个敌意的力量在和他对抗,而旁观者也好像只是在等着看他笑话。
当觉知到这份隐隐的敌意后,他再看现实时,首先看到他周围的朋友和家人都是可以给他各种支持的。
接着,他想到这种挫败是中性的,只是历练而已,如果不仅事实上他遭到了打击,在感觉上他的自我也因此变得更虚弱,那真像是遭遇了敌意攻击。
但如果他好好去面对这些问题,或化解这些问题,或视为经验教训,那么最终他的自我会变得更强大,而他的企业也会因此同步走向强大。
如此一来,即便挫败都像是善意的了。所以,根本上,是在不断走向强大。
总结
1.精神分析认为,任何丧失都会导致哀伤,让哀伤的情绪情感自然流动,最终在情绪过程、身体过程和头脑过程中都接受这份丧失发生,这个完整的过程就是哀伤过程。
2.当哀伤过程没有很好的进行时,一个人的能量就会仍然滞留在和这个丧失较劲上,如果这件事中聚集了太多的能量,那会导致一个人没有心理能量去做其他事情。
3.人之所以会停留在偏执位,是因为当“我”活在一元世界时,感觉到与自己发生冲突的对方是敌意的“它”,这种时候是不能低头认输的,如果认了,就会产生巨大羞耻感,严重地攻击自己。
4.感知到这个世界有爱,是放下偏执的关键。虽然常有人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但如果只有这种感觉在,那就失去了灵魂。
思考
这段时间感觉很没劲,突然想到,我有没有可能也是刚从偏执分裂位,走到了抑郁位上呢?所以导致这段时间情绪低落,但感觉到想认识了解真实世界。
刚看到一个问题是“童年想要而不得的玩具,你后来去买了吗?”答案是没有。我童年时最喜欢吃辣条,现在还经常吃。可能主要是没吃腻。
丧失会带来哀伤,如果没有处理丧失,即真正地面对这份丧失,完整地表达哀伤,就成为创伤了。
如果能完整地表达哀伤,会带来修复,这是正常的哀伤。这样可以避免哀伤在之后的生活中不断重复出现,而成为创伤。
我想起我记忆深刻的一次痛快的哭泣,就是大声地、不顾他人阻止的哭泣。那是我经历丧失之后的一次情绪和身体表达。可能丧失没有成为创伤,就是因为那次表达。
如果哀伤没有表达,就会重复出现,我想到了再次去抢劫面包店的夫妻,想到了看到一个喜欢的衣服没买,三个月之后,重新回去买了。
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幸福没有固定的模板,但统一的路径就是尊重自己的感觉,不断地锻炼强大内聚性自我、成长自己。
又想到了著名段子手王尔德的那个段子,人生有两大悲伤事:一件是得不到;另一件是得到了。我可以执着,也可以放弃。这种感觉真好——自在。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