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人之患好为师”。
这句话其实有两种含义,一个说是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而不喜欢反躬自省其不足继而请教他人)”,深层理解应该是:孟子指的老师,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心态: 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越,处处教导别人。喜欢教导别人的人,往往自以为是,自以为有学问,自以为正确,一副高高在上的气魄。
因为身边有太多的老师角色的人,所以深切感觉到这种情况其实相当严重。
家庭里的“老师”
其实不得不说,做教师的人还是很自信的。但是自信过度,会变成自负,导致控制欲有时是比较强的。因为在学校,教师的角色就可能在某些场景要保持一种权威,一种威信在那里。回到家里之后,这种情绪很容易就实施在家人身上,比如小孩、配偶,会无意识中把自己家里的某些弱势群体当做学生,要求他们这么做,那么做,如果做不好,就会有种种讥讽、嘲笑;当要求他们不能这么做,而因为某些原因做不到时,就会竭斯底里地吼叫:我已经说过不要这样,不要这样,你还这样做!
只关注“学生”的错误,对他人进行痛心疾首的批评。却对自己的错误视而不见!
女性教师的控制欲会更强些,往往不能换位思考。
当男性配偶作为一个“学生”,出现了一些行为习惯上让“老师”不爽的事情时,“老师”很多情况下,不会理会是什么原因导致,更多是第一时间的责备,可能在“老师”们看来,责备是为了他更好,是恨铁不成钢无奈。这种领导式的责备,其实会让“老师”们在发泄后,有种无名的快感。
然而,当自身出现错误时,不可能会有道歉,因为她觉得作为“老师”,有一定的权威。不可能向一个“弱势”道歉,因为是有损面子的。而且,对于配偶来说,就应该无条件接受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然后美名:“不要和女性计较”。
只准州官防火,不准百姓点灯。
婚姻的幸福,我觉得始终都是要建议平等、互相尊重的前提的。
教说式的“老师”
最近我姐(小学教师)喜欢分享自己的收获,而希望我们这些弟妹做听众。昨天一起吃饭的时候,她忽然说要给我们上课,然而,其实我内心是挣扎的,因为不感兴趣。
这就好像把她喜欢吃的东西,强迫要我们也一起吃一样。
看了一本育儿的书籍,她会抓住机会跟你分享。
和自己女儿相处,她会把“感悟”出来的真理跟你分享。
和朋友出去玩,从朋友那里接受过来的“人生哲理”也会分享。
……
其实我觉得,因为我们不是学生。真的不需要填鸭式的说教。大家都是成年人,当我有困惑时,我找你解惑,这或许才是真正解惑之时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