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得到”app上听到关于《他乡的童年》的描述,我就已经迫不及待的去B站上找。
“他乡的童年”,多有诗情画意的标题。我以为是描述一个人漂泊在异乡的成长历程,吃过很多苦,遭过很多罪。对于这类题材的内容,我是很热衷的。可能是我从出生地那一天起,就一直拘于原地,困于家乡,过着千日同一天的生活,有些遗憾,人生太直白,太简单,与苦难人生相比,就是一杯白开水。我还甚至厌恶过这种没有跌宕起伏的简单。作家刘震云说过,离开家乡,去在外地谋生,就会有乡愁,假如不离开家乡,天天在家里就会发愁。我属于轻度的后者。
《他乡的童年》是记者周轶君自费拍摄的纪录片,真实记录世界发达国家幼小教育的情况。第二季的第一集,来到了亚洲经济发达的南亚小国新加坡。让我大吃一惊的事,新加坡的小学生在学习这件事上,比国内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卷。国内学生卷在高考,而新加坡卷在小学六年级。想象不出来,新加坡作为内地学生留学首选目的地之一,那里的教育几乎失去情怀。也有学区房,家长穷其一生想尽办法花高价去买学区房。每天课后,小学生要上各种培训班,大量时间是用来课程学习,考试也是必不可少的。得高分才能去成为该国的“精英”。当得知新加坡资源匮乏连饮用水都是从马来西亚进口时,我就不难理解新加坡最大的投资就是投资“人”。
还有一个让我大开眼界的事情。在国内,特殊儿童去上特殊学校,在新加坡,都是“全纳”学校,也就是不管正常孩子还是残障孩子,都上同样的学校。其教育目的就是让孩子接受并理解世界的本来样子,尊重和帮助残障孩子是件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没有歧视和偏见,该是弥足珍贵的质朴。国内的特校,有利于保护特殊孩子,培育这类孩子,教师付出比普师更多的心血。但是,在普校的老师,没有引导孩子去尊重每一个人,在他们的眼里里,有包括残障人士在内人人平等、互相尊重的普世价值观吗?这是一种教育缺失。
一共五集的纪录片,明天我要去看看新西兰的教育情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