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是出差在外了。酒店厚实的紫绒窗帘,格挡住了清晨窗外的明亮。房间里依旧昏暗着,营造出一个将未完成的梦继续下去的环境。手机闹钟铃响,发出屋子里仅有的光,提醒我把耗散在梦里的心,捡拾起来拼装好,去面对今天计划里的一场会议。我照例赖在床上,把这几分钟交给慵懒的意志。手机随意地翻着朋友圈中的“精彩”故事。
早起者
在我朋友圈每天排在最前面的分享内容,永远来自我的父母,因为他们总是最早起床。虽然我本身就是一个“早起者”,养成的习惯是:清晨六点半左右就会自然醒。但父母更甚,尤其是父亲。我在家中住的时候,就经常在梦里听到父亲在房间走动。早上醒来后,要么看到客厅的茶具水杯、零食瓜果排列地整整齐齐;要么就看到餐桌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早餐,豆浆、包子、肠粉花样十足,看上去透着清晨挂在空气中的寒意。我的母亲实际是贪睡的。为了每天清晨赶上上班的班车,她得早早起来。有时赶上我在广州办事,需同母亲一起出门,反倒得提前到六点起床,才感受到她每日上班通勤的劳顿。但事实上,她和我父亲在一个单位,在一处办公。只是父亲属于干部,安排有车接送,时间也更宽松,会比她晚半个钟出门。母亲未提过搭父亲的顺风车的事儿,我们建议她自己开车上班,她也不肯,竟这样一直过了好多年。到了周末,家庭活动若定义为赋闲在家,她就会好好睡个懒觉,睡饱睡够后,再被给我们爷俩做午饭的责任感叫醒。
心灵鸡汤
母亲朋友圈分享的心灵鸡汤都是给我看的,我好像是在一次吃晚饭的时候听父亲提起。我当然能看出来。因为在我迷茫的时候,心灵鸡汤里加入了关于价值观思考的药剂;在我困顿的时候,心灵鸡汤演变成了鼓励奋进的功能饮料;在我被工作压的喘不过气的时候,心灵鸡汤又变成了教人享受生活的清茶。我有时在暗笑母亲提供的太多鸡汤都自相矛盾。后来知道,自相矛盾的是其实是我自己的人生。早上的时候,我又看到她分享一篇鸡汤文,讲的是不要刻意寻求别人的认可。我是会认真地看完她的分享的,然后点赞,算是告诉她我看过了。当然,若是觉得十分受用,也会直接转发在我的朋友圈里——那也是我朋友圈里鸡汤文的唯一来源。
现实生活中母亲”鸡汤“的境遇就大不相同。和人家的母亲一样,她也从朋友圈里看来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养生饮食秘诀,并决心一试。试验对象自然是我和父亲。于是,近些年来,各种奇奇怪怪的植物、动物、或是说不上是植物还是动物的东西就充斥着我们的日常饮食。这些东西,会在一家人追剧的间隙,填满我和父亲的茶杯;会在晚餐上桌时偷偷出现在我最爱的菜肴里、会在汤勺搅动汤或粥的时候从碗底浮现出来。我总忍不住惊诧的问这是什么,在母亲淡定的讲出奇奇怪怪的名字之后,我看到父亲面不改色的该吃吃该喝喝,像在给我做着榜样。我一般不会买账,皱着眉头把碗推向前方,即便一会儿还得拉回来接着吃。直到有一次,饭吃到最后,父亲看着只动了一口的一种汤说:“你的这个我实在喝不下去”。然后离席了,我没忍住笑,也跟着抓紧撤退了。
养儿防老
昨天在飞机上看了一篇叫做《今天我们怎么做子女》的文章;晚上闲暇的时候,又读了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回头看看,自己似乎没为如何与父母相处伤太多脑筋。每逢周末回到家里,就会陪父亲喝几口小酒、就会像小时候放学后那样,倚在厨房门边跟母亲分享生活的故事。似乎对二老来说,也对我也没有什么过多的要求。反而他们自己倒自得其乐,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与有没有我没太多关系。之前有段时间,他们一到周末就开车周边出去玩,看电影什么的。反倒让陷在工作泥潭的我好生羡慕。现在倒好,一个迷上了乒乓球、另一个加入了羽毛球俱乐部;不仅专业的成套装备、器材早早入手,而且练球、比赛之类的事情,都安排的紧紧有条;更要命的是技艺不精的我,也慢慢从教练、下滑到陪练、最后沦落到观众的地步;陪他/她们打球的人,渐渐有了各种省队、国家队退役的球员。我突然觉得,这就是现代生活和大城市的魅力吧。我又突然觉得,这就可能正是作家杨照所理解的:新的”养儿防老“的意义——让年轻人回过头来,帮助他们面对和融入新时代的变化。其实这一点上,我是幸运的,毕竟父母在“接受新鲜事物”这件事上,从来是站在风口浪尖的——尤其是母亲用手机蓝牙应用打开我家小区的门禁以及父亲给我展示他羽毛球拍上传感器记录的挥拍大数据的时候。后来我就想清楚了,我应该在家里的位置:对于这个世界,我得再走的快一点,再走的远一点;然后依然回到饭桌上、回到厨房的门边,把我能看到的花花世界统统带给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