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以(易)致用
让书中的知识点成为你行为改变的“驱动力”的5个方法

让书中的知识点成为你行为改变的“驱动力”的5个方法

作者: 6bdafa444ee5 | 来源:发表于2017-10-19 22:23 被阅读12次

    很多学员跟我说,我看了很多书,我平均每周看一本书,我用了指尖阅读法,能够很快读完一本书,我选的书都是对我目前工作有用的书......

    可是为什么,看了书以后,却没有办法把书中的知识点用起来,自己也并没有因为书读得多而发生变化呢?

    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入的“低水平勤奋”的陷阱,不断的看书,不断的发现书读过就忘,不断的怀疑读书的效用,最后产生了“读书无用”的结论。

    之所以会走入这样的误区,原因在于,很多人都不明白:“读书”并不等于“获得知识”。

    什么是“知识”?能够让你的行为发生改变的驱动力才是知识。

    这个“驱动力”从哪里来?

    不是从书里面来的。

    书能够给到你的,只是包含文字和图片的信息而已,

    只有这个信息转化为能够让你产生变化的行为,

    你通过行为层面的改变,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变得越来越好了,

    这个时候,你才算是真正的获得了这个“知识”。

    举个例子来说:

    FAB是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Feature (属性、特性)、Advantage(优势、作用)、Benefit (好处、利益)。

    如果我仅仅是知道FAB这个知识点,而不去使用它的话,那么它就无法让我的行为发生变化,我也就无法让这个知识点成为我行走江湖的“武器”。

    但如果我在学到这个知识点之后,尝试这样表述一下:樊登读书会是一个每年带你读50本书的手机软件APP(F属性),他每周讲一本书,可以让你用碎片化时间听书(A优势),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每年学习到50本书中的精华内容(B利益)。

    这样尝试用过之后,这个FAB就成了我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所以,关键是你在看书的时候,看到一个知识点,就要立刻思考,这个知识点可以用在我的工作中、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设想几个你可以使用到它的场景,书中的信息就会转化为能够改善你行动的利器。

    你以前看书的时候可能没有这个习惯,你仅仅是在用眼睛“看”书或者用耳朵“听'书而已,并没有让书中的这个知识点进入你的大脑,转化为你行为层面的“驱动力”。

    所以,你需要在头脑中安装一台“驱动器”,当书中的信息透过你的眼睛进入你的头脑之后,这台驱动器要积极的运转起来,对这个知识点做一些加工和转化,让它成为你驱动你行为改变的一个工具。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五种不同的“驱动器”,这五种驱动器都能帮助你在读书之后学以致用。

    你可以根据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合适自己的驱动器。

    驱动器一:场景预设法

    预设一个你可以使用这个工具的场景,想得细节化一点,尽可能的投入到你设想的这个场景当中。

    比如说,多年以前,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一个知识点,叫做“肯定认同技巧”。

    书中给出了6个有效的沟通话术:

    1、您说得很有道理。

    2、我理解您的心情。

    3、您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4、感谢您的建议。

    5、我认同您的观点。

    6、我知道,您这样做是为我好。

    这六句话都是肯定认同技巧。

    我看了之后就想,我可以在什么情况下,在和哪些人沟通的时候,使用这六句话呢?

    1、您说得很有道理。

    2、我理解您的心情。

    3、您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这三句话,可以用于和客户沟通的时候,当客户表达异议的时候,我可以先说这样的话。

    当对方听到这些表达认同的话的时候,他就不会再想要极力证明自己的观点了,相反,这时候他的情绪会趋向平稳,然后我再用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我的想法,效果就会比较好。

    4、感谢您的建议。

    5、我认同您的观点。

    6、我知道,您这样做是为我好。

    这三句话可以用于和上级或者同事沟通的时候,当他们给我提出意见或建议时,不管我认为对方说的话有没有道理,都可以先对对方表示感谢和认同,这样对方才愿意放下成见,耐心听我的解释和澄清。

    当我想到了这些之后,我就制作了两张卡片。

    一张卡片正面写上“当客户表达不同意见的时候”,背面写上“肯定认同技巧”的前面三句话。

    另一张卡片正面写上“当上级或同事给我提建议的时候”,背面写上“肯定认同技巧”的后面三句话。

    然后我把两张卡片放在常开的抽屉里面,每次一开抽屉的时候,就看到两张卡片正面的两段话,于是就会自然而然的去想,卡片后面的三句话是什么。

    想到了之后就翻过卡片看一看背面的答案,测试一下自己想对了没有。

    这个过程很快,差不多1、2分钟的时间,所以多开几次抽屉,这个话术就在我的头脑中“成形'了,当我在现实中遇到我预设的场景时,就会条件反射的使用到那些“肯定认同技巧”。

    使用“场景预设法”的时候,你把场景描绘得越是细节化,越是清晰化,越是真实,

    你就越容易在现实的场景中用到书中的这个知识点。

    驱动器二:提出“如果……怎么样”类型的问题。

    看到书中一个你觉得有用的知识点之后,立刻针对这个知识点,从使用它的角度提出“如果……怎么样”类型的问题,就能够帮助你有意识的把这个知识点转化为探索性的思考,这个探索性的思考会变成行为上的尝试。

    举个例来说,我在《社会心理学》的书中看到说服的两种途径,它们分别是:

    1、 中心途径:说服者在掌握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后,通过表达有力的观点、提供可信的论据、运用缜密、系统的分析进行论证说服,这种直捣黄龙的说服途径就是中心途径。

    2、 外围途径:不是从论据入手,而是从情感、感觉、价值认可等方面寻找突破口,通过生动的语言或者故事去进行说服,这种曲径通幽的说服途径就是外围途径。

    于是我就立刻结合自己的工作思考:

    如果在培训中,运用这两种说服途径,哪种途径的效果更好呢?

    如果使用中心途径,我是多用案例分析的培训方式比较好,还是多用对比法比较好呢?

    如果使用外围途径,我是多讲故事比较好,还是多设计一些和主题相关的学习活动呢?

    ......

    经过这样探索性的思考之后,我就很想求证自己的想法,于是就在培训中去尝试去研究去验证,在尝试和研究的过程中,就顺理成章的把这个知识点运用起来了。

    驱动器三:追根溯源法。

    追根溯源法就是针对书中提到的方法和技巧,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推导出这个观点的?

    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据来证明这个观点?作者是如何想到这个方法的?

    作者为什么认为该方法可以解决书中提到的问题?

    你甚至可以对作者的某个观点进行精细化的抽丝剥茧,找到核心和依据。

    读《定位》这本书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尝试着用追根溯源法了解作者的思想。

    书中所提到的一切观点,使用的一切案例,给出的一切建议,其实都基于心智模式的五个基本规律:

    1、心智疲于应付(过度传播会让心智疲劳而不肯接受信息)

    2、心智憎恨混乱(所以越简单越容易识别)

    3、心智缺乏安全感(所以从众效应有用)

    4、心智不可改变(当消费者已经把产品和XX结合起来之后,就很难改变)

    5、心智会丧失焦点(所以能不进行品牌延伸的时候,就不要进行品牌延伸)

    这五条都是心智的基本规律,括号中的内容是我对书中相关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因为这些有这些心智规律作为前提条件,所以“定位”理论才有用。

    如果某一条心智规律不成立了,括号里面的观点也就需要调整了。

    比如说,当心智不缺乏安全感的时候,采用“从众效应”就不会有效果。

    有了这个层面上的思考,你就会知道书中的知识点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使用,什么情况下不能使用,你用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驱动器四:限定选项法/对比思考法。

    这个方法非常简单,就是看书的时候,看到一个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点时,先不着急去看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

    先给自己限定几个选项,思考“如何做才能达到XXX目标”“如何做才能解决XXX问题”。

    然后自己绞尽脑汁的去思考这个问题,记录下自己脑洞大开想出来的答案,再去和书中的答案进行对比。

    这样你对这个知识点的记忆就会非常深刻,而且能够触发你在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立刻想到几个相关的解决方案,促进学以致用。

    比如,你在看有关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看到”克服拖延症“这个内容的时候,你突然意识到自己也有拖延症。

    于是你立刻把书合上,然后给自己限定5个选项,即必须想出5个克服拖延症的办法来。

    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反思来找答案,也可以通过和朋友探讨这个问题来找答案,还可以通过“逆向思考法”(即如何让没有拖延症的人患上拖延症)来找答案,总之规定自己必须找到5个答案以后再看书。

    当你记录下自己通过各种方式、挖空心思搜寻来的“克服拖延症”的五个方法之后,再和书中的方法去做比较和对照,去思考:

    为什么有一些作者提到的方法,你没有想到?

    为什么有一些你想到的方法,作者在书中没有提到?(是因为这个方法作用不大吗?)

    你想到的方法和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方法,有没有一些能够整合起来运用的?

    通过这样的对比思考,你就会对克服拖延症的方式记忆犹新。

    下一次,当你在做一件事情拖延的时候,你就能很快意识到自己在拖延,然后,这些你对比思考过的克服拖延症的方法就会在你的头脑中油然而生。

    只要你是真正的想克服拖延症,你就会顺其自然的去采用这些方法,来攻破你的拖延症。

    驱动器五:化书成课法。

    化书成课,简单来说,就是将书中的内容进行拆解、整合、重建、延伸、设计、创新,最终形成可被分享的、体系完整的课程。

    化书成课的精髓,在于书本知识的快速内化与转化输出。

    最终的呈现,应该是书中知识与你的实践经验结合而成的“智识”。

    化书成课的流程是:

    首先,通过前期的需求调研,明确你的课程方向。然后再选择和这个方向相关的书籍清单。

    把书单罗列出来,梳理书中内容,缩小目标范围。

    这个时候,你要明确,书里面的哪些内容是需要用来开发成课程的,哪些内容能开发成课程,哪些内容不能。

    把内容梳理清楚之后,你就能确定这个课程的价值了,所谓课程价值,就是学员学了这门课程之后,有多少收获,能解决哪些问题。

    当你对课程价值足够明确的时候,再来搭建课程结构,思路就会非常的清晰。

    接下来就是设计内容的转化形式,你要设法把书中的内容转变成案例,把书中的内容转变成学习活动,让学员在你的课程中,能够积极参与和互动体验,并且在团队共创中,收获到有价值的知识点。

    最后是课堂呈现的总体规划,也就是思考课程实施的整体流程如何设计。

    化书成课的前提条件是,你得把书中的内容先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才能转化成课程来分享,

    所以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化书成课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学以致用的过程。

    教是最好的学。

    所以,如果想要学以致用,你就不能仅仅只是“看”书而已,你要用头脑中的“驱动器”,对书中的知识内容进行加工、转换、考量、推敲,

    通过“驱动器”的运作,让书中的知识点成为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网络的一环,让书中的知识点成为你行为改变的“驱动力”。

    这四种驱动器分别是:

    驱动器一:场景预设法

    驱动器二:提出“如果……怎么样”类型的问题。

    驱动器三:追根溯源法。

    驱动器四:限定选项法/对比思考法。

    驱动器五:化书成课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书中的知识点成为你行为改变的“驱动力”的5个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kop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