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孤寂是常态

孤寂是常态

作者: BIYU说 | 来源:发表于2023-01-19 23:20 被阅读0次

    变化:

    只要是变化,不管是生活模式,生活环境,还是人际关系的变化,发现人都需要一个适应阶段,在变化的初期会有一个混乱时期,这个阶段人会有各种不舒服感,找不到自己的节奏,有很多方面要去关注和思考, 获取身边的各种信息,考虑周全等等。因为一切都是在新阶段,新的起点,所以过去的东西已经不适用当前的情况,所以大脑需要调整,而如何调整?首先就需要摸清自己当前的情形,这个过程就比较消耗精力,不过,一旦人找到了适合自己当前状态适合的节奏,形成一种生活方式,一切就会变得越来越自在舒适。

    与人群相对应的变化,就是分离和相聚。过年了很多家庭团圆了,许久没见的亲人团聚,亲人之间需要磨合这种热闹的相处方式。过年之后,大家又各奔西东,需要面临分离。在短暂的热闹温馨相聚之后,如何适应分离后的孤单独处,也是一种需要和自己内心磨合的阶段。

    存在便是孤寂

    人只要活着,只要是独处着,总归难免感受到一种孤寂感,渺小感。

    人存在着便是孤寂,孤寂感会伴随人的一生,它会时不时出来一下,这是人难以避免的正常情感。

    然而有时候,有许多人却刻意去回避这种感受,因而总是沉浸在人群里面,不愿意单独相处,而刻意去逃避内心的孤独空虚。他们宁愿去维护一段乱七八糟的人际关系,谈不上积极的人际,也不愿意单独相对。

    也许是,人类本能的有血有肉,有情感需要表达与发泄,所以人需要与同类有情感链结。

    而与谁都没有关联的独处,会带来巨大的情感失落。会因为与谁都没有关系的状态,产生恐惧,会因为找不到自我存在的意义,而感到空虚,会因为与人渴望情感链结的需求被压抑,而感到抑郁。情感的失落使人陷入感性,产生不好的自我感觉。怪不得人会经常在关系中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如果人们不逃避独处,这也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正是缺少了独处的体验,一个人长期活在他的社会家庭定义的人生角色之中,没有了本心的自我追求,自我被磨灭,因而一旦让人独处,就会面临强烈的空虚虚无感,找不到存在之意义。所以大多数人会紧紧地让自己置身于人群之中,不管是忙客户还是忙家庭,必须要忙起来,定义起自己的角色,生活才不会头疼。

    但,人的孤寂是无可逃避的,习惯了逃避,就越害怕孤单独处,于是我们越来越需要他人在身边,否则就忍受不了。

    但实际上如果没有人与人内心的情感链接,即使许多人在一起,却仍感孤寂,这在于是否有链接,而不在于身边有没人。

    警惕开心(近银乎万的)

    人在开心、高兴、兴奋的时候,也会不理性,会变得感性,是一件特别需要警惕的事。这就是为什么当人们想实现一个目标,办顾一件事,有的人会使尽手段,把目标人哄高兴了,事往往就好办了。因为人一高兴就冲昏了头脑,做决定很感性。

    而人在不开心的时候,可能更容易生气愤怒 。虽也是感性,但这种感性于身边的人没好处。

    而人在开心时候的感性,会对他身边的人有好处,对自己并不算好。

    为什么要修身养性,也许就在于波澜不惊,不悲不喜,是最佳大脑状态。

    恐惧的分心(七星感受)

    恐惧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会造成巨大的分心,消耗能量。一有恐惧心理,就会越恐惧越做不好,怎么解呢?

    只有“置之死地而后生”,去做不敢的事,克服它,不断地克服恐惧,形成不被心理左右的行为习惯,那么就不会在受恐惧的影响。

    “入口”之难

    做什么事情,如换行业,做新的工作,找一个陌生地方的“入口”,想要按自己的期待顺利进入“通道”,找到“成功”的入口,需要一个过程的,一个寻找摸索的过程。找入口之前,有的时候你轻松的就能找到“准入通行证”,有的时候,有的事情,需要你花费很大的力气,找通道。

    只要你找到了入口,朝前走就会轻松很多,同时离你的目标就不远了。

    但往往是,在没找到入口前,很多人会不断地怀疑,在各种怀疑和迷茫中放弃了。难道就一定是“入口”找不到吗?它一定是在“那里”的。关键点在于,我们“想不想要“,“一定要”去那个地方?我们的态度越坚决,决心越坚定,就总是可以找到入口,达到想要去的地方。这是信念的作用,也是经验的影响。过去好的经验会不断强化我们的认知,“一定可以”,过去坏的经验强化“很难找到入口”。

    人是经验动物,怎么办?那就多做一些我们能成功做成的事,稍有一些困难,却能被我们克服的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孤寂是常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koq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