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当一个拥有丰厚收入的撰稿人,那你讨好的对象是客户;如果你想当一个能获奖的撰稿人,那你讨好的对象就是你自己;如果你想当一个伟大的撰稿人,那就去讨好你的读者吧。——斯蒂文·海登(因策划苹果电脑“1984篇”那个广告而出名)
可是最难的部分来了:如果你要去讨好你的读者,但你只有几秒钟的时间。
你一定要记住,你大多数的广告是针对那些你小小社交圈外的人的,那些人和你除了同样拥有中国国籍外没有任何共同点。打个比方,你要在朋友圈打一个广告,推销一款贷款产品,面向的用户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每月只有3、4千的工资。而你毕业已经很多年,拿着2万+的年薪,你在这寸土寸金的城市里有好几套房子,你跟他们已经不在一个层次,你不了解他们的生活,不知道他们怎么花钱,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借钱,他们借了钱会用在哪里?
有个朋友在一家金融公司上班,推广一款贷款产品。贷款的额度是800-8000元。推广之前没有做过任何用户研究,对用户画像完全靠猜测,但他们并不慌,因为只要雇一个实习生,专门在各种信息流渠道刷别人家的广告,然后把好的素材抄过来,稍微改改文案和图片就能直接上线。后来发现他们抄别人的,别人也在抄他们的。抄来抄去,很多渠道素材同质化非常严重,成本越来越高,量却越来越小。老板就要求他们自己想创意,还买了一堆书籍让他们学习。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有着好几套房的老板以及月薪上万的撰稿人以为自己要面向的用户是一些刚毕业一两年的大学生,他们还不上信用卡,他们喜欢攀比,他们并不在乎利息的高低。然而事实并不如此。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最近,我妹妹在一款贷款产品上借了一笔钱,不多,5000元,买了一个iPhone7 plus。她工资不高,每个月的工资不足以买个手机,还月月光,她之前有跟我借过,但我刚交完房租,拿不出那么多钱,所以她只好去借钱买手机了。我就问为啥要买那么好的手机,甚至不惜借钱去买。她说她喜欢啊,而且是分期还的,又不是还不起,她也对比了好几家,找了一个利息最低的平台。
所以你看,撰稿人和用户之间似乎总隔了山海一样。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去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呢?
杜蕾斯的创意总监就曾说过,他有好几个微信,每个微信都加了上千个好友,这些好友不仅有和他同属一个圈子的人,也有清洁工、保姆、厂妹、装修工等等。这些人的生活跟他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在朋友圈发的状态,转发的文章和他所属的圈子没有任何共同点。但是就是从这些人身上,他得到了很多灵感。
所以,如果你没办法成为你产品的目标用户,那么就想尽办法去了解你的目标用户。无论是用户调查,用户研究,还是加微信、QQ好友,或者是在现实中留意你的目标用户,总有一种办法让你更加透彻地了解你的用户,从而对他们的需求有更加透彻的了解,当你在写文案、想创意的时候,能够针对这些真实的需求去想解决方案。
所以如果你真正了解你面向的用户,了解这些用户的真正需求,你就会在构思创意、制作素材的时候,完全以这些用户以及他们的真实需求为导向。从而在素材上线后,能够击中用户的痛点。让他们在匆匆一瞥中被吸引,并挤出宝贵的几秒钟来浏览你的广告,甚至点进你的广告,下载你的产品。我之前在推一款婚恋产品时,就从运营那边拿来了用户的画像资料。所以我知道我要推广的用户都是20-35岁的女性为主,她们生活在一二线城市,收入高。她们在择偶的时候,第一眼肯定是看重外表,然后是经济条件、学历、爱好等等。所以我在做素材的时候,就用长得好看的男性作为图片,文案就直接用用户的资料,年龄、收入、爱好等等。但仅仅靠这些还不够,还要加一句情绪性的文案,比如:你单身不是因为你不够优秀。这句话对于男性来说没有那么大的杀伤力,但是对于生活在一二线城市,事业有成的白领女性来说,一下子击中了她们的软肋。所以这个广告在朋友圈的点击率一度超过5%,激活成本低于7元。
创作广告之前,想尽一切办法了解你的用户以及他们的需求,然后针对这些用户和需求去想创意和广告,你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