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633211/3d3d1947e52f17a8.jpg)
黑屋子、石台子、泥孩子,是我们上小学时的真实写照,那时没有任何教辅材料,印象中,连能力训练也没有,只有小小的课本,更没有多少作业,也从没让家长检查过作业。
每天的晨读,就是小朋友们故意用南腔北调的家乡话拉长了音,扯着嗓子喊着为数不多的课文,也没记得老师怎么讲,讲多少,每天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一定能做到的。
今天看到一篇关于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的文章,里面竟然提到课文要让学生读熟读透,烂熟于心。
哎呀呀,我们曾经的文凭比较低的民办代课老师的教法,竟然与特级教师的教法完全雷同,真是赶到骄傲无比呢!
语文老师的一个做法,让我记忆最深刻,也是感觉最有意思的一次。某一天晨读,肖老师(其实是我们本家不远的一位大哥,他也是老爸当民办老师时的学生。)教我们用普通话读课文,三年来,习惯了用家乡话读课文的我们,实在读不出口。老师就想法“整”我们,下晨读该回家吃饭了,老师把我们七八个学生都留下,并在黑板上写着“娘,我要吃煎饼!”,要求我们谁用普通话念出来,谁就可以回家吃饭,本来就读不出口,又用普通话说天天在说的话,大家都觉得有意思又难为情,站那里半天,也笑了半天,老师既不着急,也不批评我们,而是耐心的站在旁边等着,也时不时会督促一下。最后,我们实在饿了,终于战胜胆怯,用老师教我们的普通话念出来,才得以解放回家吃饭。这件事情过去三十多年了,还记忆犹新,感谢肖老师的耐心引导,否则哪有今天还算流利的普通话呢。
反思当时,反比当下,老师们的学历越来越高,材料与资源越来越丰富,但是课堂上最纯真的东西却被我们渐渐遗忘了,好像遵循原来的就是守旧,不用新法就是落后,其实呢?很值得反思。我的语文老师的教法与贾老师的雷同,也绝非偶然,细细想来,应该是那个时代的教辅匮乏、信息渠道极其狭窄所致吧。
现在的孩子审题都不会,别说高质量的阅读和朗读了,能力从哪里来?就从最基础的做法上来。我们接触的东西虽不广,但是持续熟练,便形成了终身受用的语感、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等等。
就像有一年看图高考作文题:挖井。
![](https://img.haomeiwen.com/i14633211/8bad9b9225f9fdb5.jpg)
我们必须在一个地方持续挖下去,挖深、挖透,下面即使是汪洋大海,由于没有把功夫下足下透,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徒劳无功。
反观我们的教学,是一个道理。
孙维刚老师以本为本,把题目分析透、推理透、理解透,再把知识与方法放到系统中教结构,学生自然就能挖土见水,水到渠成的有所收获。
研究透,一题多解,多题归一,灵活运用,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题目,还有多少解决不了的人生问题?
以此文回忆小时后艰巨的条件,质朴的老师,并反思现在的教学。
![](https://img.haomeiwen.com/i14633211/2613d0cdcd77240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