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奇点未至,黄昏还早

奇点未至,黄昏还早

作者: 于莱 | 来源:发表于2017-01-15 17:48 被阅读0次

    和惯常平和的心态不同,我一旦听闻鼓吹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说法,就会怒不可遏,甚至可能人和事不分一并开喷。原因只有一个:想当然。

    来自文科背景吹捧人工智能的文章,充满着“黄昏”“落幕”“挽歌”等等自怨自艾的狂想和乡愿,偶尔还会从皮袍下露出对技术词汇的不解(和一知半解还差十条长安街)。虽然毫无科学性,但文科生长处在于以情动人,拿捏读者情绪的技巧妙到毫颠,而真正的专业领域权威又大多不屑于作科普,读者往往直接被带进了沟里。

    所幸还是有专家关注门外汉的——《数学之美》就是一本将业界先进理念普及给大众的书籍,14年还出了第二版,可见作者吴军博士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热情。然而这里的“大众”,是程序员里的大众,对更大范围、数理基础更加薄弱的待发动群众来说,本书还是过于艰深。所以本文从吹牛角度出发,论述一下人工智能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畅销书作家

    就以《奇点临近》为例。本书作者Raymond Kurzweil,师从Marvin Minsky,MIT计算机系毕业,妥妥的专业人士。Wikipedia上介绍“他一直是光学字符识别(OCR)、文字转换语音合成、语音识别技术、电子键盘乐器的专家,谷歌技术总监”,看似一个类似Andy Rubin技术背景的大牛,不过他的技术向研究大多发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90年代开始玩mini音乐,随后把音乐软件公司卖给了韩国人,94年写了一本《The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开始转向人工智能方向研究,从与医药产业结合入手,那会儿还是想在AI领域作一番事业的。

    然而一入AI深似海,从此出货靠天收。幸好在美国,公司随便开,虽然研究AI的公司没法一炮而红,但还可以走技术作家路线啊!这次出的书火了,12年被谷歌大佬Larry Page私人雇佣(personally hired),在全公司范围内布道机器学习。

    综上所述,Kurzweil不是一个能被工程师竖起大拇指称赞的技术专家(正面例子:John Carmack/Anders Hejlsberg/Joe Armstrong/当年的Bill Gates)。“有神吗?有,只是尚未出现”这种神棍言论,只会让人无限反感。下面再讨论一下他的书:

    书中五光十色推论的基础,是“大脑逆向工程”的技术可行性。这一词汇,来源于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在教科书的案例里,这种层层传递的向量加权计算结果传递,也就来个三层意思意思得了。但另一个吴博士吴恩达,成功地将网络的深度(层数)广度(神经元数量)扩展到了可以识别猫脸的程度:以往只有在实验室里的研究对象,突然成了可以放在网上让网友随便使用的商业产品,对人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得出大脑必然可以模拟的结论,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神经元作为生物学概念,基础是碳基的有机分子;计算机运算的基础,是硅基构成PN结,后者对前者一定程度的模拟是完全可能的。分歧主要出在“一定程度”究竟能不能达到或者超越的程度。一个观点就是AI必须实现人脑的功能才算大功告成,那么某一方面或者几个方面特别厉害,算是成功吗?

    什么才算觉醒

    计算机科学,评价程序通常使用时间复杂度S(n)和空间复杂度O(n)这两个维度,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解决给定的问题。AI只能如果想觉醒:首先需要有自我意识。“你是谁,从哪儿来,到哪而去”这三个人类面对的终极问题,只怕也会让AI困扰不已,如果强行运算,那些运算节点肯定会死循环 啊!然后找了本哲学书打发过去——还是得从碳基大脑找灵感啊!

    在人工智能的实现领域,要么可以实现一种可以将一切问题描述为算法的算法(算法的算法:元算法,好像又进入了玄学领域......);要么使用足够的数据,涵盖可能出现的一切分支。就算以目前计算能力,这俩目标看来都没法达成。

    第一个元算法问题,就是让计算机自己给自己编程序,打补丁。目前和可以遇见的未来,貌似都得依赖程序员。

    灵机一动:我可以使用大数据方式,人工先整理一批猫的图片,再让计算机学习认猫,为什么不能提供大量的程序,作为数据来让计算机学习编程呢?首先:成本太高。认猫的工作理论上3岁小孩就可以进行,只要认识猫并且会点“是/不是”按钮即可,所以亚马逊能1-3美元一小时全球找人来干这个活儿。而一个实习期程序员,在硅谷起薪也要$20一小时,先不说程序员是不是愿意从事这种和自身信条“自动化所有操作”完全相反的工作,就是不计成本投入资源,也找不到那么多程序员,能达到输入数据的要求。其次,程序的复杂度也不是猫图能比的,“看程序,写出运行结果”这种非人的工作内容,能让人专心工作多久呢?

    而数据,尤其是经过人类审核可以让计算机进行学习的数据,和真实世界信噪比差异万千的数据相比,是一瓢和弱水三千的区别。所以已经发生的突破是缓慢、限定领域的: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国际象棋->围棋。

    未来只存在渐进的,分门别类的进步,“一点突破,全线得手”属于懒汉白日做梦,不过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牛顿不也沉迷与炼金术不可自拔嘛。

    那么如果时间够长,计算机不就可以在人类能接触的所有活动中领先人类,是不是就算觉醒了?其他都有可能,只有“学习”这一条,人类的学和机器的学,我希望有什么言简意赅的新词,可以将这两种没有可比性活动区别开来,虽然都是试图开拓未知。毕竟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如何面对“无限的空间和时间”,人类在这个领域,比起从有限时空里改行的AI,还是优势巨大——起码我们还有哲学。

    屠龙之术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终极”研究,在过程中不断给人类提供有用的“副产品”,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和工具,都可能以另一种用途给人类带来价值:50年代带来了确立后几十年编程语言的标杆的lisp语言,2000年之后深度学习被广泛应用,最近随着下围棋的能力暴增,日本棋院已经严禁在对弈中使用手机。然而这些都不是AI研究的目的,只能算是“副产品”。如同挂在驴前面的胡萝卜,虽然永远也追不上,但只要跑下去,也能看到沿途美景,怎么也算不虚此行了。

    会不会觉醒

    最后推出一个科幻猜想:AI能成,则代表我们身处模拟器之中。曾经担心捅出来,会不会被神秘力量找麻烦?然而本山叔一句话:“说了,你也不能够信”,于是释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奇点未至,黄昏还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ktu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