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周来突然被两位乐评人的视频吸引住了,讲的都是当下乐坛里综艺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在过去,我对乐评一直是没什么太多想法的。毕竟音乐这种东西,关键是自己喜欢,自己接受就行,别人的评价顶多就是在我们没听过的前提下给一个引导作用。甚至从小喜欢听古典乐和新世纪音乐的我,就一直被爱听流行乐的朋友说像是在听老古董,我也没有改变这个爱好,反而是多少也尝试着去听一下所谓“新锐”的流行乐,也确实找到了一些自己会喜欢听的作品。
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说,乐评对于我来说最大的作用,不过是“告诉我这个东西可以听一听”或者“这些人可能不会喜欢听这种音乐”的东西。更简单地说,就是“可有可无”。
不过,经过这两位乐评人的一些经历和他们的看法,我却发现了他们的有趣之处。
当然了,我对“乐评”的看法依然没有很大改变,依然是“可有可无”,毕竟我也不指望自己有多高的审美水平,自己爱听,听得惯就好。
但我没想到的是,在现在的大众眼中,乐评竟然成了一种“没事找事”或者“蹭热度”的事情。
特别是,当这两位乐评人在节目上指出歌手的表演问题,或是作品本身的问题的时候,竟然会引来大规模的攻讦,甚至连身处于乐坛中的那些艺人,都似乎不太理解这些乐评人到底在评论什么,而是一直拿什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什么“他有他的表达方法,每个人都不一样”这种标签化,或是模棱两可和稀泥的说法,去消解这些乐评人的批评。
我倒是想问问,他们小时候是不是上过思想政治?或者是现在的这些乐迷是真的不知道啥叫听取批评才能让人进步?又或者,他们已经认为自己喜欢的歌手是完美无缺的,至高无上的,所以他们的作品根本不容任何人置评?
我是觉得很不舒服。
因为,乐评人无论是给出好评差评,都只是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什么反而会被人揣测动机,而不是认真尊重他们的工作,好好听听他们说的是什么,有没有道理,再去以事论事?
甚至于,有人要质疑乐评人的资格,问他们“配不配”做这份工作?
这也让我想起很多人际交往、网络交流中的情况,别人说一句话,首先要揣测对方说话的动机,甚至要翻个好几层去扒别人说这句话的所谓“深意”,而没有任何人愿意去认认真真听对方到底在说什么。
而一旦出现争吵,而又无法说服对方的时候,又开始去质疑对方说话的资格。这简直是本末倒置了。我倒是认为,既然双方都可以产生交流了,有什么资格不资格的?在说不过的时候才提资格?然后在对方给出自己无法超越的资格之后,又要质疑对方的“资格”来路不正?
总之在他们眼里,反对自己的人,一定是错的,一定是德不配位的,一定是别人动机居心叵测的。
这些人是看什么东西看多了,才会有这样的思考回路?
只能说,这便是当下“太容易上网”所带来的结果吧。
然后我就去看了这两位乐评人的一些视频,发现他们的看法也很有意思。
他们说,自己的“差评”,在他们看来,不过是指出乐手的一次两次表演效果,有时候会分析一下这种效果的原因,而且会设法避开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去讲述自己的观点。
于是,有些人就会因为“过于通俗易懂”,就觉得他们没文化,觉得他们是在人身攻击,其实浑然没有发现是自己理解犯错误;有些人则是把自己的理解当做是对方的意思,便开始谩骂;还有些人更是厉害,乐评人说“这首歌的演绎很‘油’”是不尊重他人,是人身攻击,然后就开始在乐评人的私信里面破口大骂,问候家人,让对方早日升天等等,这些似乎在他们看来,就是“尊重”“不攻击”的讨论方式?
而最让我觉得恍然大悟的,是其中一位乐评人的说法。
他说,在乐评人的眼里,当他们拿到一首作品,对于他们来说,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作品本身质量,然后是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演绎者的表现等。在他们看来,关于演绎者是谁,是个怎样的人,做过什么(只要不是犯法的)或没做过什么,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次要乃至毫不重要的事情。所以,他们所有的语言,都是集中在评论“作品”如何,是“就事论事”的,是“对事不对人”的。
然而对于现在某些所谓的乐迷而言,在他们的眼里,可能排在第一的就是这位作品的歌手。歌手的颜值,歌手的经历(比如练习两年半),歌手的私生活(有没有孩子、有没有男女朋友、平时喜欢去什么地方、结交什么朋友……)……而作品呢?这位老师不无夸张戏谑地说:
“很可能排到139位了吧。”
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整天看到某某明星因为谈恋爱塌房,因为私德塌房,因为未婚先孕塌房,而从来没有一个明星是因为作品烂而塌房。
我突然就悟了:怪不得那么多烂片都有无数人埋单,也有投资方敢一拍再拍试探观众底线,说到底就是作品烂不会有人塌房啊!
甚至于,就算这部片子烂了,塌房的可能是编剧、导演、资方,而永远不是他们的偶像。
总之,总会有大量的人为这种对人不对事的现实埋单。只要他们不相信的,那都是借口,都是场外信息,都是扯淡;而只要他们愿意相信的,那么就算听起来再假再无聊再微不足道,那都是可登大雅之堂的正当理由。
然后这位老师继续分析道:
一般人对于偶像的界定,都是因为对方做到了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才会选择这个人作为偶像。而把“人设”很强的明星当做偶像的人,本来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就算是人设,那也是代表了某种品质、某种态度的角色,也当然是可以参考的。毕竟有些人的偶像还真就是虚构角色,虚构人物,比如说什么蝙蝠侠、超人,或是耶稣基督、如来佛祖等等。难道这就影响他们从中汲取力量了么?完全不会。甚至于,由于这些人物基本不存在“塌房”的可能性,“粉”起来还更加让人放心呢。
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在心中树立一个榜样,或者选取一个激励自己的偶像,本就是一种能让我们更有动力地过好自己人生的好事。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了:当乐评人指出某些人的偶像作品不行的时候,那些粉丝们感受到的不是对作品的批评,而是对方对偶像的攻击,甚至到了像是在指着粉丝的鼻子说“你们粉错人了!”的程度,这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你们的人生选择是错的!”
可怕吧?很可怕。
夸张吗?却完全不夸张。
在这种时候乐评人虽然自己认为是在评论作品,实际上却是在“干扰他人的人生选择”了。
但是,这其中的讽刺意味再明显不过了。
就好比说,我粉蝙蝠侠,我会选择去学习他冷静的思考,学习他总会为事情的变化做好尽可能多的准备,学习他虽有能力,却依然始终尊重程序正义而不是肆意地快意恩仇,这便是我们作为“粉丝”在“偶像”身上能够学习到的品质,也会为我们的人生带来积极的变化。
就在这时候,有人借蝙蝠侠的作品恶搞了一下蝙蝠侠的出身、设定,或者是在某部影片里,蝙蝠侠出现了不太冷静,或者杀了人,我就要开始谩骂、攻击那些作者了吗?
这对我的人生有意义吗?
再说,我们心目中的“偶像”会因为这些事情而改变吗?
我还是特别喜欢以前一种说法:当你有了偶像,比如说蝙蝠侠,那么就可以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问一句自己:“这时候蝙蝠侠会怎么做?”
哥谭首富,披风斗士,黑夜中的执法者……这个人,会跟网上的UP主较劲?会去投诉电影说他杀人而且杀的还是荷枪实弹随时能把自己干掉的犯罪分子?会……啊?
布鲁斯·韦恩才没那么闲!他还要忙着多管齐下,把哥谭改造成全世界最安全的城市呢!(笑)
那么,我们下一个小目标,就是成为自己城市的首富!(咳咳……)
虽然是开玩笑,但如果能做到,那自然也是一件壮举了。
——但如果我们去上网参加骂战,那指定是没戏的。
————————————————————————
此外,对于我来说,我依然觉得,乐评对于我来说是没什么意思的存在,因为我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体系,可能并不高级,甚至有时候有点恶趣味,但我也能分清什么是我能欣赏的,什么是我欣赏不来的,泾渭分明,划清界限便是。
但我却觉得,中肯的乐评,对于大环境非常有意义。审美会不会变好,这我不知道,按那位乐评老师说,这也不是他们几个小乐评人说几句实话就能做到的。
关键是,容许以及鼓励这些声音的存在,才能让更多有理性思考的人得到承认和共鸣,让更多理性还未完全泯灭的人可以逐渐觉醒,让更多人在混沌之中得到开蒙,开始真正去思考什么才是我们最值得关注的。
而不是每次打开网站,就是看到一帮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在那边撕逼,自己还看得津津有味,完全不管自己还有什么必须要去做的事情了。
人活在世上,吃瓜不过是工作之余的一点娱乐。如果吃完瓜还要抄起瓜皮加入那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斗殴,那便是我们所说的“着相”了。
那些“掰头”,不过是资本操纵流量的一种方式——毕竟,在当下而言,通过各种推手做情绪引导,比如引战、开团,引起大规模(最好还是无意义)的论战,是一瞬间吸引巨大流量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方式了。
就连被这些乐评人批评“歌词深度不足”的某位歌手,在自己的新歌里都清楚地写了:
“还有好多事情,没空陪你文斗或武斗”。
尽管这句话有点像某歌手那句“你管得着吗”有点像,但意思其实很明确:
你们骂你们的,我还要继续创作,继续演绎,哪怕你们不喜欢。
在我看来,他也算年轻,他也不像以前那些惊艳的音乐人一样有着各自独特深厚的生活体验。因此他的作品被人感觉没深度,很正常;但他的作品能被与他一样年轻的人所接受,也很合理。
而他的这种态度,哪怕是人设,那也是代表了这个年纪年轻人的思想——尽管稚嫩,但是起码勇敢、积极、有态度,而且不着相(这点最近存疑了)。
——说句题外话,他有私生子我完全不在意,但他那句“不然呢”倒是让我不舒服了一段时间。毕竟,如果因为自己粉丝的吹嘘而迷失了自己,在我看来才算得上是一种塌房。不过,他到底是逢场作戏,宠个粉,还是真的这么认为……那么就交给他的作品来说话吧。
那么就回到作品,不管在乐评人眼里他的作品到底好不好,但他就是一直以自己的真实水平,在创作,在努力表演,走着自己规划的路,甚至不断在取得进步。他不抄袭,不盲目跟风,对自己有自信,不搞假唱,虽然成果不算耀眼,甚至有点尴尬,但这种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如果能多听点批评意见,在自己天赋异禀、才华横溢的同时多几分谦逊,想必进步会更加快,而且每一步走得都会更远。
……
而他的粉丝们呢?一点都没学到他的这些,只是学会了不断吹嘘、捧杀他,还有四处出警,去打倒一切发出对这位明星非正面言论的人。
何必呢?那些人对这位明星做了什么?是网暴还是恐吓?是人身伤害还是经济制裁?
连明星自己都觉得“所有的言之有理我都接受”,这些粉丝又在干什么呢?
他们没自己的生活吗?
他们没自己的事情要做吗?
这时候,我就特别会想起某位每一个视频都会让我很燃,却一直只能在爆火边缘徘徊的UP。
不管他说的话时不时会偏激,有时候有一点点逻辑漏洞或者过于超前什么的,但他的四字真言我是完全认同的:
去“独自灿烂”吧!
——嘿,“这道理不需要嘶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