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教育
小组竞赛时,你的注意力、团队认同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组竞赛时,你的注意力、团队认同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作者: 小悟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19-03-12 20:58 被阅读20次

    在课堂上,经常有小组竞赛的活动。那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团队认同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一、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

    小组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中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它根据教学或学习的各种需要,把全班学生再细分为若干个人数较少的小组,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共同特点分别与各小组接触,进行教学或指导他们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小组竞赛活动是一种以学习目标为导向,以小组为团队,通过小组之间竞赛,以小组整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学习方式。组织小组竞赛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前大部分教室采用秧田式的座位排列,若在常态课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一般采用前后桌的形式进行,或者根据教学空间的分布,每一列或每两列学生为一组。这样,能够在位置空间上对小组进行明确的区分,小组位置聚集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感。

    在传统课堂上,小组竞赛时,主要由教师在黑板上手动记录各小组的得分,最后汇总各小组的总分。这种形式,一方面记录方式比较单一,教师一般以划“正”字来记录各小组的成绩;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每次记录是,需要找粉笔/白板笔记录,比赛最后需要计算各组分数,比较费时费力。同时,在黑板上记录各组成绩,学生在上课时能够随时看到小组成绩,可能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因为学生可能会将更多地关注黑板上的分数,而将更少的精力关注课堂学习内容。

    以上问题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方式进行解决,例如某产品的的互动工具之一——团队竞赛,能够解决传统方式存在的问题:首先,能够提供队名、团队LOGO设计等,能够增强小组的团队感;其次,能够提供多种符号(如爱心、钻石、星星等),形式较为多样,能够提高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竞赛兴趣;再者,工具自动汇总每个小组的成绩,能够节约计算时间;最后,教师可以隐藏每个小组的得分情况,在需要记录小组得分的情况下,才调取出来,这样能够减少得分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使学生将更多地关注课堂学习内容。

    当前,对小组竞赛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分析小组竞赛的意义或价值,或者侧重于分析小组竞赛的课堂应用案例,而很少结合理论探究在常态课上,如何高效地利用小组竞赛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很少利用实验法等实证方法验证小组竞赛的学习效果。因此,首先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探究在常态课中如何高效地利用小组竞赛的教学模式,利用团队竞赛的互动工具,探究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注意力、积极性。

    二、小组竞赛的流程

    利用某产品-团队竞赛工具开展小组竞赛模式教学,具体步骤见图1。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讲解竞赛的规则,并在某产品-团队竞赛中设置每次加减分的单位分数;然后教师发起竞赛,学生举手抢答,教师对学生的抢答情况进行及时点评,并根据答题情况给各组加减分;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可以重复发起竞赛;最后,教师利用分数汇总功能,汇总各小组分数,并进行总结。

    图1 小组竞赛实施步骤     图2 团队竞赛工具

    三、小组竞赛时,学生的注意力有哪些变化?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也是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大信息通道对客观事物的关注能力。注意力与注意主体(谁的注意)以及注意时间长短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同时伴随着注意主体的不同注意感觉。注意力与刺激(刺激也被称作激活或驱动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地用一个山形或一个倒U性曲线——注意力随着刺激的增加而增加来表示。(如图3)

    图3 注意力与刺激之间的倒U型关系曲线

    横轴代表受到刺激的程度;纵轴代表注意力。

    在曲线的两端,缺乏刺激或过度刺激,注意力水平都比较低。

    在曲线的中心区,受到的刺激程度恰到好处,注意力则处于最佳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竞赛模式,竞赛内容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刺激,其中竞赛内容的难易程度相当于刺激水平,竞赛内容太简单或太难,刺激水平太低或太高,则学生注意力可能较低;竞赛内容对学生而言,处于中等水平,相当于给予学生中等刺激,则可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峰值。因此,在小组竞赛中,提出的竞赛内容的难度水平,尽量处于中等水平,这样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在最佳水平。

    在一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受教学刺激(如教学竞赛内容)的影响,同时还与课堂教学时间相关。(如图4)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在上课时,一开始注意力水平比较高,大约到第10分钟时,达到一个低谷;中间以10分钟左右为间隔,形成一个小波峰,但整体上注意力仍处于较低水平;临近下课时,注意力回缓。一般而言,一堂课的中间时段,一般是教师呈现本堂课主要内容的关键时候,如果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在较低水平,则影响教学效果。

    图4 注意力与课堂教学时间的关系曲线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一堂课的中间时段,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刺激,是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在较高水平。在小组竞赛中,一个个细分的竞赛内容,可以作为一个教学刺激,在学生的注意力处于较低水平时,特别是在第10分钟至40分钟中间时段,有间隔地设置竞赛内容。

    在提出竞赛问题时,即给予学生刺激时,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处于一个较高水平;而当教师点评并对小组进行加或减分后,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因“大局已定”而开始逐渐下降;因此,此时教师需要在注意力下降在低谷之前,提出新的竞赛问题,给予学生新的适当的刺激,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回缓,重现保持在较高水平。

    四、小组竞赛时,学生的团队认同感是怎么形成的?

    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而展开的一种较量。在课堂教学中小组竞赛的竞争行为,是指小组之间在课堂中为了在某项活动中,胜过对方的行为。有研究认为,两个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产生竞争必须具有三个条件:

    1)双方都想达到同一目标或目的;

    2)一方达到目标,就会排斥另一方达到;

    3)双方都为达到目标而竭尽全力。

    在小组竞赛构成一种课堂竞争,各个小组之间都想达到的目标是胜过其他小组,获得第一名;而其中一个小组达到目标,另一个小组就没办法达到,因此他们会竭尽全力,做出达到目标的行为。

    在小组竞赛中,影响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的小组/团队认同。小组/团队认同,是社会认同在小组竞赛中的表现。社会认同的基本假设是:社会是一个由诸多群体组成的异质性集合体,人们通过群体成员身份来获得对于自我的概念。也就是说,个体将自我界定为不同群体或组织内的成员,从而使自己与社会联系起来。在小组竞赛中,个体将自己作为小组的成员来参与课堂互动。

    社会认同的建构过程主要包括社会分类、社会比较、积极区分等过程。人们将事物进行分类,纳入不同的类别,纳入不同的群体。人们通过把自己纳入不同的群体,用群体的框架来界定自我,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在进入不同群体的条件下,个体并不能增加社会认同,只用经过社会比较,即与其他同类物体做对比,使分类更加明显。在进行比较的时候,人们倾向于以正面的特征来标注所属群体,以满足高自尊的需求。通过积极区分群体特异性,个体获得与其他群体比较的优越感,群体认同的程度随之增强。在社会认同的建构过程中,成员的社会认同度越高,就越积极捍卫群体的利益。

    在课堂的小组竞赛中,各小组按照空间布局进行分类,因此在社会认同的建构中,直接跳过了社会分类和社会比较的过程,进入积极区分。学生最初是被动地进行群体划分,他们刚进入群体的时候,是陌生的,因此不太积极地参与竞争。当第一次竞争活动开始,各小组得分开始存在高地之差,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所在小组与其他小组存在的优劣之别,其积极性则开始增强。如果自己所在团队得到加分,处于优势地位,则学生开始获得优越感,其群体认同感得到加强,开始积极捍卫小组的利益。若学生处于劣势的小组,在劣势地位还没有拉大的情况下,小组成员由被动融入群体向积极区分原则下的主动融入进行改变,开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以改变群体的地位,从而维持自己高水平的自尊。

    基于上述分析,在小组竞赛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机会分配公平。在小组竞赛中,各小组想要达到的目标是,胜过其他小组,获得第一名。在这次名次争夺中,教师拥有机会分配的权力。老师提出问题,哪个小组的同学回答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因此,在机会分配的时候,教师要尽量保证机会能够均匀分布在各个小组,这样能够让各小组的竞争相对公平。第二,机会往劣势群体倾斜。如果不同群体在争夺权利、物质资源时,若某一组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则小组认同则可能成为学生行为如歧视等现象背后的心理动机。同时,若某一小组处于绝对弱势地位,则会可能会使学生获得低水平的自尊,从而降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小组竞赛时,教师在竞争机会相对公平的情况下,将机会往劣势群体进行一定程度的倾斜,从而是各小组的得分保持在相对平均但存在一定差异的情况下。

    五、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是如何使用小组竞赛的?

    以下是一个利用小组竞赛的教学案例:

    案例中,这节课教师一共使用了20次竞赛。(具体见表2)根据竞赛内容设计的目的,竞赛内容可以分为知识学习型和课堂纪律型。知识学习型主要是以知识学习为目的进行竞赛,主要注重知识点的学习,一般以奖励为主。在案例中,教师进行了13次知识学习型竞赛,全部进行奖励,学生答错了不予惩罚。课堂纪律型主要目的是管理课堂纪律,规范学生课堂行为,主要注重学生行为结果,一般实行奖惩结合。其中课堂记录管理包括坐姿是否规范、学生是否保持安静等。在案例中,教师进行了7次课堂纪律竞赛,其中实施奖励6次,实施惩罚1次。

    六、在案例中,小组竞赛对学生注意力有什么样的影响?

    课堂中,学生注意力水平受刺激水平与课堂教学时间的影响。在知识学习型竞赛中,竞赛题目的难易程度相当于刺激水平。若将竞赛试题的难易程度分为“易”、“中”、“难”,案例中教师在复习旧知、新课导入过程中,竞赛题目主要是计算题和简单地看图列式题,难度水平为“易”。具体而言,复习旧知阶段,教师通过“个位数的加减法”填空题和“几个十是多少”的填空题竞赛,主要目的让学生回忆旧知识,为后续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在新课导入阶段,教师请同学观察图片,并列出简单的数学题,并进行解答,主要目的是提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即“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在复习旧知和新课导入阶段,教师呈现难度程度为“易”的题目,一方面是由教学环节决定的,因为在复习旧知和新课导入阶段,主要目的是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所以呈现的知识相对简单;另一方面,是由课堂教学时间决定的,因为复习旧知和新课导入,主要在课堂的前10分钟,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此时提出相对简单的题目,大部分学生可以回答问题,能够使学生将关注点转移到课堂中来,也激发学生的竞争兴趣。

    新课学习阶段,主要由教师讲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三种方法,同时提出简单的问题;而拓展应用阶段的题目,主要包括简单的计算题和应用题,以应用题为主。拓展应用阶段,课堂教学时间大约在第20-40分钟分钟左右,从注意力与课堂教学时间曲线来看,这段时间学生注意力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提供中等水平的刺激,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在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水平较低,表现为吵闹、违反纪律说话、做小动作等等。在课堂上,当不少学生存在这些行为时,教师通过发起课堂纪律性竞赛,如“哪个小组的同学坐得最端正?”“哪个小组的同学最安静?”等,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学生注意力水平受课堂教学时间影响,一般以10分钟为周期进行波动。因此,教师可以以10分钟左右为周期,向学生发起课堂纪律性竞赛。

    案例中,教师发起课堂纪律型竞赛一共7次。第1分钟,教师发起竞赛,主要是整顿课堂,使学生的心态从下课切换为上课。第15分钟,教师发起知识竞赛,请不同组的同学回答问题,但在加分的时候,漏掉了某个组的同学,而引发了课堂争吵。因此,教师提出“我看哪一组最安静”,然后给予最安静的一组进行加分。第20分钟,教师发起知识竞赛,绝大部分学生都举手了,但教师请某一组的同学回答问题,而其他小组表示不满,开始吵闹,教师把手指放在嘴巴中间,示意学生安静下来,学生逐渐安静下来,教师为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加分。第33分钟,教师请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个别学生完成后对老师说“完成了”,希望老师加分,其他完成练习的同学纷纷效仿,使得课堂比较超脑。教师示意安静,并给予最安静的小组加分。

    因此,除了这几次因竞赛引起的课堂混乱外,教师在第8分钟、第21分钟、第38分钟发起课堂纪律竞赛。这几个时间点,间隔为13分钟和17分钟,与注意力曲线所提出的10分钟间隔有一定出入。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这几个时间点中间,因竞赛引起的课堂混乱进行了整顿,从而使其他的课堂纪律竞赛的间隔变大。

    因此,小组竞赛模式的课堂教学中,课堂纪律型的竞赛的发生主要有两种原因:

    一种是竞赛本身而导致的课堂纪律混乱,如教师加减分错误、学生竞争过于激烈等;

    另一种是学生注意力水平随课堂教学时间而变,当学生注意力处于较低水平时,进行课堂纪律竞赛,通过调整学生坐姿、让学生保持安静等方式,提高学生注意力水平。

    在小组竞赛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基于注意力曲线而发起课堂纪律型竞赛,而应该考虑课堂纪律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起竞赛。同时,小组竞赛的模式,竞赛越激烈,学生之间的公平感就越强,因此在竞赛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给予每个小组机会回答问题,确保竞赛公平,从而减少因不公平而发生的课堂混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组竞赛时,你的注意力、团队认同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ldo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