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接触大学生活,可能读的书也不是很多,而这个读后感,让我想起了那本《民国的底气》,在我的记忆里留下它的独特光彩。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人,谈到民国文人,也必定会谈到另一个战乱纷仍的年代和那个时代里认真率性,砥砺风发的文人。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一个个名字,仿佛一串串风铃,在岁月的幽深杳邈处轻轻的摇响。 他们或许在表面上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深层内涵都是有中国传统思想演变而来的,儒释道三者互渗互补,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然后在儒学中也存在这许多弊端,一方面,无论是苦还是乐,是安定还是离乱,它使得中国人的生存总能落到实处。但另一方面它又过于人文主义,他对人类社会之外的世界没有兴趣,甚至妨碍这种兴趣,这又使深受儒学文化太深的中国的生存过分胶着于现实,缺乏对生命参透领悟后的洒脱和自在,幸好我们有“朦胧的老子和光辉而有可爱的庄子的伟大反叛”。于是他们在时代的催使下出现了,轰动这整个时代。
正如川德康成所说过:不要在喧嚣处歌吟,否则,你的歌声也将成为那喧嚣的一部分。民国文人很大程度上敢于发出于那个时代所不同的声音,他们都是有着自我追求的人,不甘让这个社会黑暗,一事能狂便青春,虽向死而生,但青春不朽。同样,他们也是真正的英雄,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
不同的性格和人生选择,不同的生活历程和学术渊源,交织出一段段趣闻逸事,那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远承魏晋之后,以独立姿态演奏出的最后一个华彩乐章。
无论是“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辜鸿铭,还是“八部书外皆狗屁”的黄侃,又或是“最是文人不自由的”陈寅恪,寡言君子梅贻琦,从不判卷子的钱玄同等等,他们都是活出自己的光彩,由此才被世人所回忆感慨。
脑海里犹记得悟出三中境界的王国维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是他沉浸在自我徘徊的世界,不在多去看看,悟悟,走上了自沉而死的道路;陈寅恪先生写下那80余万字的《柳如是别转》,柳如是的坚贞不屈,爱国不悔的精神也正是他的写照,借柳如是抒发自己对当代的不满,永远不学习政治,但他的爱国心依旧永存;站在新旧时代夹缝之中的世纪偶像胡适,在他的一生中,做学问不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我的朋友胡适之也由此成为那个时代名人之间的交流,可谓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如此如此,我怎能不被他们的风骨所折服。
而在当今社会,这样的人又在何处出现,或许也有,但我想那是并不多的,海子所说众人都要将火熄灭,而我独将此火高高举起。当今社会,诱惑很多,而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刚刚进入大学生活,对这一切都处在迷茫之中,我们没有了解这个社会,没有真正用心去感受这个社会,而这些民国文人,他们以一种学者的姿态向我展示了他们的风骨,是否我们也可以拥有,是否我们也可以将那火把高高举起,这一切,都在我们自己手中掌握。
我不想让我的大学,乃至我的人生后悔,或许现在我刚刚接触,或许我并不能像他们一样激励起一代又一代人,但我想做他们的追随者,让我的青春无悔,人生有获。
虽千万人吾往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