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练完车上地铁已经九点半了,想起来今天的写作任务没有完成,就去得到上找灵感。
恰好看到刘润老师那篇关于“懒蚂蚁”效应的文章,又想起来今天跟朋友谈到过与这相关的话题,便打算以“勤奋”和“懒”为题,写一篇文章。
以前读书的时候,总觉得那些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同学,真的是很聪明啊,平时,大家都在认真写作业的时候,他们就嬉皮笑脸的,看上去特别轻松。
而反观,有些特别特别勤奋的同学,晚上熬夜看书到十二点,成绩却依旧不理想。
后来,发现,那些成绩特别好的同学,普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他们上课的时候特别认真,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喊他们是听不见的,在课堂上,他们的大脑在高速转动。(那种电视剧里演的,上课睡觉还能考满分的,现实生活中我是没见过的)
我想,或许,正是因为他们在课堂上的努力,才会使得课后他们会更轻松。
那些看上去很勤奋的懒而有不少同学,是课堂上,要不发呆,要不开小差,要不看小说,下课期间狂补课,这样看上去很勤奋,却总不能出结果。
再后来,工作了,又发现,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校园,在职场上也是一样,只不过,形式稍微发生了点变化。
工作上,有时候会去交接他人的工作,有一次,在交接表格的时候,我问那个交接工作给我的人,这个表格是用来做什么的。
她给我的回答,我到现在都还记得:不知道啊,我之前的人就这样把这个表格给我的。
然后,我又继续问她,梳理了这个表格,发现,这个表格里有一些是不必要的,也通过这个表格里的内容最后了解到这个表格的作用,又对这个表格进行了优化。
这样的情况,我碰到过不止一次,每次问的时候,对方几乎都不知道自己在做的这个有什么作用,只是机械得不带思考的去做这个事情。
那些看上去很勤奋的懒我记得有一次,我按照往常在做表格,这个表格我一般要做2个小时,那段时间。
这个时候,有个同事走过来,见我在做表格,就很吃惊得跟我说,你是不傻,这个用公式一下子就搞定了。
然后他教我,然后,果然,整个表,十分钟搞定了。
当时,我就在想啊,我真的很傻,看上去工作很勤奋,别人下班了都在做,可实际上,效率却低得可以,明明可以十分钟就搞定的事情,我花了两个小时。究其原因,就是我不思考。
明明知道这个事情这么费时间,却不花点脑子去想想,怎么提高效率,而是一味得用低效的方法去做重复的劳动。
勤奋是对的,必须要勤奋,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是,勤奋也要讲究效率,高效的勤奋更能出结果,而低效的勤奋,有时候会麻痹自己。
当人们看到一个人很勤奋的时候,即便这个人的成绩不是很好,往往也不会责备他,这有时候会让这个当事人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习惯。
那些看上去很勤奋的懒有时候,这个当事人,就会想,反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可是,苦劳没有结果,这个苦劳有什么用呢?
有些情况是,当事人不喜欢思考,不想思考,也不会思考。
这样,就会让当事人产生一种习惯,用行为上的勤奋去掩盖思想上的懒惰。
有时候,那些看上去特别勤奋,却总不出结果的,很可能就是如此,这种情况的本质,就是懒。
懒得去思考,懒得去改善,懒得去优化,还给自己披上了一个勤奋的外衣。
PS:懒蚂蚁效应就是指:懒于杂物,勤于动脑。
当然,这篇文章不是抨击勤奋,也不是颂扬懒蚂蚁的好。
在企业,需要有“懒蚂蚁”,也需要有“勤蚂蚁”,当然,这个“勤蚂蚁”最好还是高效的勤蚂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