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吴玲清 学号:17021211224
转载自:https://www.ithome.com/html/it/364151.htm 有删节
【嵌牛导读】 近几年,印度人在西方职场频频打破职业天花板,进入公司最高层,比如谷歌和微软现任CEO都是印度人。这个现象引起了很多中国人的注意和讨论,因为跟印度人相比,中国人在国外公司里的地位似乎没有印度人高,还没有打破玻璃天花板。这是为什么呢?
【嵌牛鼻子】印度人 华人
【嵌牛提问】为什么在美国印度人比华人有优势呢?
【嵌牛正文】
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中国国内大家比较认同的有:1、海外印度人有英语优势;2、海外印度人比海外华人更外向;3、印度人比华人更加会抱团。
生在海外的华人同意这些原因吗?
我们和五个在美国长期求学工作的人聊了聊这个问题。他们中,有四个华人,分别是出生在美国、在幼儿园、小学、初中时期,跟着家长移民美国,还有一个东欧人,8岁时移民美国。这五个人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成功范例,他们中有三个人,从美国常春藤大学毕业,其中一个,拥有耶鲁大学本科学位和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所有人都是30-40岁,他们现在所在的行业包括对冲基金、法律、学术、区块链等。
他们都经历了美国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场,他们对美国社会的体验,比成年后再去美国工作访学旅游的中国人要深入得多。他们的观点,显然也和大多数中国人的观点有所不同。
访谈并没有局限于印度人和中国人表面上的不同,而是设法了解表面现象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制度、文化差异。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呈现一种不常听到的观点,因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从小去美国留学,但是,大多数家长自己并没有在美国社会成长的经历,那么,在听取不同意见后,进行思考,再做决定,非常有必要。
以下,是五个人罗列出的原因。
语言
首先,语言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人和美国人在语言上可以无缝对接。因为语言的关系,印度也是泛西方文化圈的一部分,印度人也非常了解西方的流行文化。其中一个初中去美国的华人说:“我亲眼见过从未去过美国的印度人,一下飞机,就可以和美国人打成一片,开玩笑之类的,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基本不可能。”当然,不少中国的00后、10后英语能力也非常厉害,相信现在已经有不少中国孩子,一去美国,就能跨越语言障碍。
但是,他们也一致认为,语言不是唯一甚至最主要的原因。因为虽然对在中国长大的中国人来说,的确英语相比印度人是劣势,但是对于在海外长大的华裔二代、三代,即使没有语言上的劣势,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在职场上整体还是比不过印度人。那除了语言的原因外,还有什么原因?
面孔
第二个原因,听上去非常“政治不正确”,但这五个人,包括那个来自东欧、8岁移民美国的白人,都极为赞同——就是种族的原因。首先,他们五个人都同意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白人是控制社会主要资源的核心种族,每个种族和白人种族的距离,决定了这个种族在美国社会里的主流程度——很多人可能并不同意他们的这个意见,因为美国一直对外宣传自己是一个各种族平等而且民主的国家,但是,在我们的接触下,很多深入参与过美国社会的华人并不同意美国主流的宣传。
在这个前提下,为什么印度人比华人有优势呢?印度人的祖先是高加索人,他们的面孔特征比华人更加像白人,而这种面孔上的差别会在人潜意识中造成一种强大的亲疏感觉上的差距。就像中国人在国外见到其他国家的亚洲人,一般会比见到其他种族的人似乎潜意识地更觉得亲切。因此,潜意识里,美国主流社会和他们更亲近,而和华人更疏远。
其实不仅是华人,包括韩国人、日本人,整个东亚地区的移民和后代都大量地被挡在了美国职场玻璃天花板以下。
这个观点所基于的对美国社会认识的前提可能非常有争议,因为不少外国人认为美国是一个各个种族平等并且民主的国家。但显然很多在美国成长的华人甚至白人并不同意这一点。
阶级固化的相似之处
下一个原因,是由8岁移民美国的东欧人所提出的,他毕业于美国常春藤法学院,在美国排名前十的律所工作过——他既不是印度人也不是华人,所以对这个问题的观察非常客观——虽然他的观点听上去一样政治不正确。
他提到了印度社会的运作方式。在印度,虽然官方已经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印度人仍然有很强的种姓意识,导致了印度社会根深蒂固的阶级观念——“我比你的阶级高一等,无法改变”。浸润于这样的社会文化,印度人熟悉并接受的社会规则是——每个人最根本身份在出生时已经确定,后天的努力无法改变出生时的阶级排位,他们也善于在遵守这个社会规则的前提下争取自己的利益。
我们的采访对象指出了印度社会规则和美国社会的相似性——在美国,种族歧视虽然被法律禁止,但是各种族在社会大环境中的相对地位却已经牢固确立,从整个群体来说,各个种族无法改变自己在社会中的相对政治地位。美国社会运作潜规则和印度社会规则的相似性,使得印度人非常适应,他们懂得如何在无法改变自己在游戏规则中地位的情况下,将利益最大化,印度人也乐意接受,即使再努力,也无法改变自己在美国社会中与美国白人相对的地位的事实。
但是,中华文化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地位,不管出生如何,只要通过努力读书奋斗就可以成就自己希望的任何人生。然而,在这五个人的体验中,美国社会显然不是靠努力就一定可以在社会任何领域步步上升的。大多数华人并不了解美国社会制度的力量之强大,也从来没有适应过这种制度,当受挫后,非常容易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
移民历史
除了以上原因,历史原因也影响了华人在美国社会的地位。印度人大量移民美国始于最近几十年,而且首批移民中有很大比例是职业移民。在此之前的美国历史上,印度人非常少,也就是说,普通的美国民众,在近几十年印度人开始大量职业移民美国之前,对“印度”这个种族的印象是空白的、中性的。而已经被筛选了的大量高收入、高学历的印度人的到来,极大影响了美国人对他们的“第一印象”。
但是中国人就不同了,中国从1850年就开始有移民到美国,当时到美国的中国人几乎清一色是修铁路的苦力,导致了美国人对中国人最先形成的印象是“苦力”、“华工”。除此之外,在美国历史上,有过好几次反华人的种族暴动,还有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所以,在美国人的集体记忆里,对华人的刻板印象非常严重,存在很大的历史包袱。而印度人,作为在美国新来的移民群体,并没有同样的历史包袱。
历史的原因导致即使现在,美国人在脑海中还是对华人有刻板的负面印象——这种印象当然会影响生活工作中和华人的相处。
外向文化
第五个原因,则来源于印度文化和中华文化本身的不同。印度人的文化里,鼓励外向型的性格,在美国公司或者学校里,呆久了,会发现在任何开会或者发言中,说话最多的是印度人,表现最积极的也是印度人——这样的性格是他们文化所推崇的,而恰恰这点,也是西方文化所鼓励的。
相反,中华文化更看重的是内敛、含蓄、谦卑,文化的影响溶在血液之中,影响一个人日常一言一行——中国文化所推崇的和现代西方的竞争文化是两个对立面。印度文化和美国文化性格上的相融,导致了在公司内部的不同表现和待遇。
凝聚力
第六个原因,就是通常所说的印度人喜欢“抱团”,但是他们为什么喜欢抱团?印度人为什么在公司里喜欢提拔自己的人?在这几个海外的华人看来,这种凝聚力来源于他们的宗教。在印度人的生命里,印度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力量,也是他们身份的凝聚力。随便去哪一个海外的印度人家里,你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墙壁上挂着印度教的神像,烧着印度香。
这种宗教所带来的凝聚力,贯彻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在无形中形成一种鲜明的“敌我“意识。一个从小移民美国的华人告诉我,在他居住的城市里有为数不少的印度人,但惊人的是这些印度家庭几乎全部都互相认识,经常来往。到了公司里,则体现在他们喜欢提拔自己人。
而相对来说,中国人的以儒家为基础的文化力量远没有达到这种狂热程度,中国人自己也并没有任何一个宗教是可以达到像印度教这样的具有排他性的凝聚力。
这五个人提出了上述六个原因,他们认为这六个原因综合在一起,导致了在美国的公司内部,印度人更容易得到晋升机会,而华人总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面对玻璃天花板。
比较一下这六个原因和开头的三个原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开头三个原因都是从自己身上找缺点,比如,觉得是自己英语不够好、还不够外向、或者华人就是不会抱团,所以不能晋升——言下之意,只要自身进步了,自然能够在美国职场打破玻璃天花板,这样的想法的来源则是中华文化“自省”的文化基因。
但是,细读以上六个原因,不难发现,这五个人所提出的六个原因的角度,都是客观的,可以归为: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美国文化的本质差异;美国社会的多种族现实导致——也就是说并非因为华人本身能力不足,而是我们本身的文化、长相就和他们不同,这样的不同本身没什么,但是在美国社会的环境中,是一个客观的劣势。
我们发现,很多华人孩子,从父母那里接受的是传统的中国思想,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肩上也从小背负着出人头地的希冀,相信只要考上好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而工作以后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在美国职场一步步晋升。很多华人父母作为少数族裔,一生没有被主流社会接纳,于是将全部希望放在自己的孩子上,认为自己的孩子从小在美国接受教育,没有语言障碍,又努力,一定可以打破玻璃天花板。
但家长不知道,玻璃天花板的背后,是美国强大的社会游戏规则。就比如,印度人比华人在美国职场更成功,并不是因为华人能力不行,只是客观条件决定了印度人更加适应美国的职场文化,比如,印度文化鼓励的外向型、争强好胜性格,更容易在西方文化获得成功。而西方的文化性格和中华的文化性格孰优孰劣,客观并无标准。
这五个人目睹了不少华人孩子,即使读了最好的大学,在大学毕业进入职场几年后,才发现美国社会对华人玻璃天花板的存在,而玻璃天花板又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打破,和自己从小所接受的教育非常不同,野心勃勃却又无能为力,因为这样的落差而郁郁寡欢的大有人在。
后记
不管这五个人的观点有多大的代表性,但是他们给我们呈现了另外一种观点。而且这五个人都拥有传统意义上还不错的教育和工作背景,他们在访谈的时候非常坦诚,也都讲述了不少比较隐私的自身经历,我觉得他们的观点有很大的价值。
毕竟这样的观点留学中介不会告诉你,但是,我们非常希望将孩子送到国外学习的中国家长可以听到类似和主流声音不同的观点,并且了解到美国社会所存在的客观限制,对出国学习和毕业后所可能面对的社会现实有所心理准备。
退一步讲,假设这些人提出的观点具有普遍代表性,那么由此推导出,早早出国学习的孩子首先要放平自己的心态,因为不少出国留学的中国孩子还是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很大希冀的,并不安于平凡的生活,并且很多人认为出国年龄越小越容易“融入”美国社会,这样非常很容易在工作后出现很大心理落差。其实,获得幸福人生的方式有很多种,学业和职场的成功不是唯一的指标,家长也可以从小和孩子分享这样的观点。
第二,英语学习的确非常重要,因为能够熟练运用另一个全球性的语言可以带来更多生活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学习英语的代价是抛弃中国文化以及和中国社会的联系,这个是否值得,值得思考。参加访谈的五个人中的四个华人,都一致认为这是不值得的,他们即使现在已经30多岁了,却都在努力地、补偿性地学习中国文化——比如和中国小学生一样背诵中国古诗词和成语。
我们非常期望更多的人来讨论这个问题,以呈现更多不同的观点,激发更深入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