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文的分析,我们提炼出了一个观点:如果把生命体当作一台“机器”,那么这台“机器”的终极使命便是尽其所能地去获取食物,并将其作为自我繁殖的原料和能量转化的燃料。这个获取食物的过程就是经济活动。
当然,我们并不仅仅是获取食物,我们还建造房屋、制造工具、创造文化,只要一切能够满足我们需要的,我们都会去努力争取。而我们的欲望似乎永无止境。
站在基因的角度而言,它的唯一目的是生存和繁殖,所以它的需求不多。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它创造了人类,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物种。
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物种,他不会完全按照基因的指令行事,他有着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和基因指令一致的,否则,他就会被自然选择无情地消灭。但是,偶尔他也会违背这一指令。
这是因为,为了增强生存概率,基因赋予了这个拥有自主意识的人类两个强大的工具,感受和心智。感受是用来指导行为的,我们会不断地去重复产生良好感受的行为,同时避免产生不良感受的行为。
而心智可以欺骗感受,这就是基因失算的地方。心智既可以弥补感受的不足,比如,我们知道良药苦口;也可以主动创造良好感受,并使感受失去监控行为的作用,比如毒品。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心智都用在了如何改进我们的生存和繁殖的任务上来,毕竟,基因在背后一直掌控着我们的基本行为。但是,作为个体我们在改进自己生存状态的同时,却有可能损害他人的生存状态。这些行为有时候是无意的,但有时候却是有意的。
不管怎么样,人类一旦拥有了自我意识,他就会超越基因最初的任务,简单地为了生存和繁殖而生,他还会运用基因所赋予的心智去获得最多的良好感受而努力。而这些都可以被看作是最广泛意义上的经济活动。
回到经济的定义,就是人类创造、转化、实现价值的活动,而这个价值就是满足我们的物质文化需要。
这种创造性的活动就是劳动,所有其他活动也都是从劳动衍生出来的。我们上一章讲到,所谓劳动即是指人类不断消耗生物能的过程。
在这里,我需要补充的是,光有生物能的消耗还不足以实现劳动这一特定行为。因为,如果仅仅是生物能在发挥作用的话,那么,它就会像是山林中的野火,白白地消耗掉整座森林的能量,却干不了任何有意义的事。
因此,当人类在劳动的时候,除了生物能在燃烧,一定还有一些别的什么。比如,我对覆盆子的渴望,我了解它是可以满足我的美食,而且,我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它,并且怎样才能得到它。正是这些信息或者知识,让我体能的那股能量有了意义,而不是像森林中的野火般毫无目的地消耗掉。
我在其他文章中曾经详细地探讨过信息、知识和观念的区别,前面两个概念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宇宙中一切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规律,而观念是人类拥有自我意识后为了适应环境而自我总结的主观看法,因此,这种看法会随着环境发生变化而变化。
基因本身就是一段被编码了的信息,它储存了人类小到微观细胞,大到宏观肢体的大多数行为的基本规则。
有一些规则比较直接,它不需要经过大脑的处理可以直接作出反应,比如被蚊子咬后会长一个包。有的规则虽然会让信息传递到大脑中协调处理,但却不需要经过意识加工,比如膝跳反射,在我们意识到之前,大脑就作出了行为指令。但是,大多数行为规则却交给了我们的意识。
我们绝大多数的劳动都是受我们的意识控制的。基因为我们创造了意识,并且提供了心智和感受两大工具,但环境的千变万化为意识运用这两大工具提供了各种可能,这是因为意识需要从环境中获取信息,并且在大脑中加工处理,总结出知识和观念,然后利用这些来指导行为。
所以,虽然心智和感受是基因为自我意识预制的规则,但是,如果没有外部信息的输入,我们仍然什么也干不了。这就好像只有算法而没有数据输入一样。
有了这套数据和算法机制,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驱动能量产生劳动了。
因此,简单地说就是:劳动=能量(驱动)+信息(软件)+躯体(硬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