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的专业是经济学,但什么是经济却一直没有搞明白。
这个世界是无限的,而人类发明的语言却是有限的,用有限去指代无限,必然会出现不精确、模糊的地方。
中国人正式使用“经济”一词大概是在公元4世纪初的东晋时期,那时的“经济”是指经邦济国,或经世济民,它是当作动词用的,就是治国理政的意思,在古代叫治国平天下。
至于现代“经济”一词,则是来自于日本人的翻译。在清朝末期,日本人大量翻译西方书籍,在1862年出版的《日英对译袖珍辞典》中,日本人将“Economics”一词译为“经济”。梁启超最初在1902年发表的《论自由》一文中将该词引进了中国。
英文中economy源自古希腊语οικονομα(家政术),οικο为家庭的意思,νομο是方法或者习惯的意思。因此,economy本来含义是指治理家庭财物的方法,到了近代扩大为治理国家的意思,和我们的“经济”一词意义相近。
随着经济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独立出来,经济的含义也开始有所收缩,它逐步被限制在一些与财物相关的领域中来。
百度中对经济的定义是指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那么,什么是价值?说通俗一点就是对人有用。能够满足我们需求的,我们才认为是有价值的。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成了五个层次,而本质上是两类需求,即物质和文化的需求。
人类为了满足需求,去创造价值,即生产;用价值来满足需求,即消费。从生产到消费,以及包含所有的中间环节,即经济。
简单地说,经济就是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在这一动态整体中,生产是基础,消费是终点。
精神需求暂且先放到一边,先来研究一下相对简单的物质需求。我们所有的物质需求,包括吃、用、住、行全部都来自于土地的馈赠。
大地是人类的母亲,这一点确实不错,因为人类的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土地,要么来自于和人类一样一切都依赖土地的动植物,要么来自于土地本身,即各种矿物。
通过劳动,我们将土地馈赠的资源转化成为可以利用的价值,这个过程就是生产。
想象一下最简单的劳动,比如小时候去田野里采覆盆子。我可以不需要任何工具的帮助,只需要找到它们,挑好的摘下来送入口中就行了,当然,需要小心避开钩刺。
在这个过程中,我只需要付出劳动,而得到的是覆盆子的美味以及消化后所获得的能量。这些能量可以支持我花费更多的劳动去寻找更多的美食。
几乎所有只懂得利用自己身体的动物,其一生都在不断地重复我所做的工作,即通过消耗生物能来驱动我们的身体去寻找食物,而食物又产生新的生物能。
从能量到物质,再到能量,这是一个完美的循环。
能量驱动我们的身体去寻找、重组、制造、搬运、处理、消耗各种物质,或者利用这些自己制造的物质再继续去寻找、重组、制造、搬运、处理、消耗新的物质。这个过程就是经济活动。
我们寻找或制造各种各样的物质来满足我们的需求,但是只有一少部分物质被当作食物进入我们的身体,而这些物质的一部分转化为我们身体的组件,一部分转变为生物能,支撑我们的生命活动,剩下的被排到了体外。这个过程就是新陈代谢。
物质转化为能量将严格遵循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但是,能量转化为物质的路径就要曲折得多了。它主要并不是在身体里的某个细胞内通过细胞器的生化反应来完成的,尽管我们的身体正是这样被制造出来的。
要实现能量向新物质的转化,就需要向能量投喂更多的物质。光靠身体内部自身的那点物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不断地从外部获取大量的物质,就是我们的食物。
基因制造了这具躯体,就是为了利用它更好地去获取外部物质。人类的躯体在经历了40多亿年的演化后被创造出来,这种复杂和精巧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人类作为最复杂的动物,在生命世界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如果从基因的角度看的话,人类基因创造了世界上最高效的机器。
人类这台机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拥有一套高级智能的算法,利用这套算法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工具,用以弥补人类机器本身的不足。
算法具有智能,可以创造出工具。但人类基因本身却没有智能,它并不能“创造”出人类。它只是一套图纸,可以制造出人类机器,却不能进行个性化定制,或制造出一个别的什么东西来。
这套“图纸”是生命经历了40多亿年的随机突变和自然选择演变出来的。就目前而言,这是生命演化至今的最成功的一套“图纸”。
基因制造的机器一般至少具有两项功能:即新陈代谢和自我繁殖。细胞将物质转化成可以支持生命活动的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用于转化本身,一部分用于自我繁殖。
当能量转化的效率大幅提高之后,比如细胞内进化出了线粒体这样的能量工厂,这样多余的能量就可以支持制造出更大的机器,并且驱使这台机器动起来,去主动寻找食物,而不是像开始的时候仅仅呆在原地守株待兔或者随波逐流。
一旦“机器”开始主动寻找食物,于是就产生了经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