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点五十, 下了车,太阳已经高高地悬挂在天上了,在一片茂密的树木头上,只留下了一点点尾巴还未完全升起来。 抬头看看天,刺眼的阳光,不敢直视, 赶紧撑开伞。
天气越来越热了,只能早上早起,早点上班,下午早点回去。 骑车是真的很热,慢慢走路上下班,换个交通方式心情也不一样呢。
早起最大的感受就是, 真感到岁月流逝的很快啊 ,青春易逝红颜易老,我想把这青春留住,想永远年轻。不光是我,可能没有人会愿意老去吧。在这么和平安定生活富足的年代,大家都想永远年轻着,保持健康和精力满满,体验这人世间的美好。 老去意味着精力减少,体力变差,甚至有健康问题,所以平日里的勤锻炼和少吃就成了重中之重。
不想再去看容易让人焦虑的内容了,不管是文字还是视频。早上醒来之后,在起身的一瞬间,知道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心里充满欢喜,脑中想了外面阳光明媚,城市之外的山川湖海都如画一样的美丽辽阔,心情顿时欢悦了起来。心想着,还是没有钱啊,不然,心情不好的时候,把家里收拾停当,经常出去四处旅居,住够了就回来,该多好啊! 也不光是钱的问题,还有体力要好哇。
昨天星期六,我过的可真是充实啊,慢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之后又花了整个下午的半天时间读了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买了有半年了,当时在新东方的直播间,董宇辉采访一个名人,具体是谁忘记了,采访完之后推荐了这本书,我记得当时买的人太多了,系统都有点崩溃,我买回来之后一直想读,但每次拿起来看到那些比较拗口难读的人名,又放下了。 过年的时候在火车卧铺上,一路也是几次拿起又放下。昨天真的读起来了,一个下午,不知不觉间就读了上部《上午》的内容。挺有成就感的。 前天看到村上春树说写小说要多阅读,就逼迫自己开始正式的阅读并且多读。
读书的时候总是闷着头,一个人在读,读的累了也不想动,然后感到无聊,冷清。每次读两三个小时就要去做点别的事情换个脑袋,或者出门走动见见人,就又有了新的期盼与活力。最要的还是人啊,人给生活带来活力,带来生机,也带来商机。 不然做生意的人怎么总是要把店铺往人多的地方开呢。 都讲究一个人气。有人的地方有江湖,有是非,有恩恩怨怨,有不愉快,但也有生机有活力有希望,让人不感到寂寞与无聊。
我对作家迟子建不是特别的了解,高中的时候,语文课堂上,老师提到过这个作家,我隐约只记得这是位女作家,不是特别年轻了。总得来说就知道这么多了。 昨天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看了书上的作者简介,迟子建原来是1964年的人啊,都六十了, 出生于黑龙江漠河。有600多万字已发表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随笔等。 我想她大概也是鄂温克族的人吧,忙着读书里的内容,依然没有去详细地了解她。
这本书可以理解为一本回忆录, 讲述人在讲述的当下,是一位90多岁的女性。 新时代到来了,她们鄂温克这个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岸边经常搬迁的少数名族,也要搬去山下的城镇里,大家都搬走了,只有她和一个年轻的女子留了下来。于是她开始回忆并讲述。.从她还未出生开始讲起..... 故事就诞生了。 把那些拗口生涩名字都读通顺了,读起来,故事还是很有吸引力,作者的文笔也是极好的哇,一句一句地读下来,不仅了解了故事,了解了这个少数名族,也学到了作者的用字用句,表达的方式,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已经文中传递出的情感和人文性的精神,收获还是很大。
带着目的的阅读,最重要的是,读完之后要去总结,回忆作者写了什么,如何写的,哪个地方用了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字,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等等。复盘,才是最能取得进步的方法。 复盘就是要耐得住寂寞,沉静地想一阵子,回忆,能想起多少就想起多少,可以把想到的内容写下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零零散散也没关系,碎片化也没关系,只是辅助头脑去记忆而已。
不好的文笔,像我这种,就是讲口头语太多用于书面,读书的时候,特地去注意了,才发现,好的文章之所以是好的文章,是因为它的语言是很书面化的。 所以大声的朗读,多阅读,下意识的刻意去记一下句子,词语,慢慢让自己的写作语言书面化。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聊天的时候,说话的时候,很少去用书面语讲,是很别扭的,听着不习惯的。 但是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会讲句子口头话,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就是平时接触书面语没有口头语多,形成了该使用书面语的时候还是在用口头语。 所以要多读,多背,多尝试用书面语写作,输出书面语,接触的多了,使用的多了, 提起笔,大脑就自动切换到书面语模式,处于安静写作状态的时候,书面语自然也就会用上脑海。
还是要多读,有意识地去记忆,大量的阅读,才行。
有一些想法想写下来的时候就马上写下来,等灵感消失了很难再找回来,坐下来写的时候往往脑袋空空,所以不要怕麻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