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翻阅一本有关中国文化史方面的书,读至中国的传统哲学观念中的“中庸之道,”首句“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这一看内心是有点惊讶,我本人有点才疏学浅,对一些传统文化是一知半解不得精髓,记得刚工作时有次和领导聊起在社会中为人处事的原则,领导语重心长的教导:“在工作中为人处事要‘中庸’。”我进一步请教何为为人处事的中庸之道,领导含糊解释,我听的一头雾水,貌似中庸之道有明哲保身、不要得罪人、态度中立、性格不能有锋芒的意思,当时我虽然对“中庸之道”的内涵不甚了解,但对这样的见解我内心却不苟同。
看了书本里对“中庸之道”的分析和诠释,我又上网看了一些国学讲座请教了大学老师,对“中庸之道”有了一定的认知。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已。”孔了指出“中庸”是一种“德”,“其至矣乎”之“至”,含义是极高,此之谓“至德”,“中庸”也能称之谓“至德”。“庸”在《说文》在训为“用”,“中庸”也称这为“中用”,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宋程颐对中庸的注解: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
中庸第一层意思有:凡事要适度,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
第二层意思是:为人要中正、平和。
第三层意思是:中是一种和谐,事物发展要均衡、统一、协调、共存。
有天我突发奇想,想问问周边朋友对“中庸这道”是怎么理解的,我在微信朋友圈和QQ好友上问朋友们:“如果不查资料,你对‘中庸’的直接理解是什么?”朋友们收到后,纷纷回复,最直接的答案:不懂。其它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说中庸就是按部就班、要中立、和稀泥、明哲保身、工作中不出头也不能垫底、左右逢源;有说中庸就是要平凡、平平淡淡、心如止水、无欲无求;有说中庸是温和有内涵、不冒进、不保守、言行有度、内敛而充满智慧。当然还有比较经典的认知:中庸就是说话做事要拐弯磨脚。我问一同学:“怎么理解中庸?”他愤而回复:“中庸是有害的,自古以来,因不敢、不愿出头埋没了无数人才。我不赞成中庸!”我问了22位同学朋友,其中大专2位,本科13位,硕士6位,博士1位。
在现代人心目中如果把“中庸之道”理解成为迂腐、耍滑头、模棱两可、没有个性、走中间路线,那就成为了庸俗,中庸≠平庸≠庸俗,“中庸之道”是一种认识事务的方式,是一种价值观。
由对“中庸之道”的认识,推及在生活中、工作中我们要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学到精髓,不能对一些事情的认知颠倒黑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由此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用正确的、好的价值理念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选择什么样的价值理念,就会走什么样的道路,做事的取舍、看事的好恶就会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一个人之所以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对待生活,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是由他的价值观决定的,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