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成情况回顾
(一)日计划完成情况
1026 任务完成情况.PNG(二)周计划完成进度
1026周计划完成情况.PNG二、成就&问题
(一)成就记录
- 完成百词斩Day81:GRE3000:1951/2904,总数2765。
- 完成keep运动12分钟。
- 完成1026日计划+日回顾。
- 去Health Center会诊,并预约下次时间。
- 完成哲学+问题阅读、笔记梳理,积累3张自我探索相关卡片,完成MBTI免费测试,对自己有了更多了解。
(二)存在问题
- 晚饭做太多,耗费时间比较长。
- 做计划时对于梳理思路这件事情没有划分到可具体执行的行动,导致预估耗时严重不足。
- 做日回顾中间临时加入关于两个人问题的讨论,导致回顾不能按时完成。
三、总结与回顾
今天有两个发现:
一是因果关系的本质是一件事引起另一件事,所以对一个结果进行分析的本质就是找到引发这件事的前一件事,然后再找到引发前一件事的另一件事,这样一直推下去,直到没有相关的事情为止,称之为追根究底。
二是原来关于自我认知和自我探索已经有很多理论、模型和方法,很多都用在职业发展上。今天看了几个基本的模型,有些以前疑惑了很久的东西一下子就清楚了。知识就是力量。老话说得一点都没错。
今天看了所有职业发展的模型第一步都是了解自己和评估自己,然后才是了解工作机会,根据工作要求去发展自己的能力。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围绕自己的喜好、需求和能力去选择自己想做的事,为自己想要的东西付出努力。
可是一直以来我们接收到的观念,好像都是先去了解工作,然后想各种办法应对面试,把自己包装成符合工作要求的人。一切以工作为中心,围绕工作的需求,裁剪自己的样子,为了工作的需要伪装和放弃自己本来的样子。
所以对于那些不善于包装自己的人,面试就变成了很可怕的东西。
之前跟Nancy聊天的时候说到了自己多么害怕面试,害怕别人看穿自己,害怕别人发现自己有多弱。一边装然后一边心虚,稍微出一点点错就觉得自己的伪装已经完全失效,然后放弃。
Nancy说为什么要装呢?你应该展示真实的你自己啊!别人面试一定是想要了解真实的你而不是伪装的你不是吗?不知道就不知道,不会就不会,承认就好嘛。为什么一定要想着去满足别人的需求呢?你要关注自己的需求啊。找工作不是别人选你,也是你选别人啊。找工作是你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你自己喜欢的人,你自己喜欢的公司的过程,是以你自己喜欢为主的啊。
想想真的很对。
可是为什么一直都觉得找工作就是等着被别人挑,是一个被动接受别人选择的过程呢?为什么从来没觉得,找工作是一个自己掌握主动权的过程?
好像招聘市场本来就是这样的啊,很多人申请一个岗位,然后通过面试决定谁能获得。能够被选中的前提就是你要符合公司的要求,要想办法让自己表现得符合别人需求才行嘛。那当然要想方设法去搞清楚对方的需求,然后努力去满足了。
当时真的怎么都想不通,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观点,居然都是对的。
今天才意识到,其实确实都是对的。之所以看起来矛盾,是因为被动适应工作需求这个理念里面缺少了一个关键的因素:了解自己。
如果在对自己有充足的了解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然后再去面试,那么,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展示真实的自己,然后还可以轻松地获得心仪单位的认可。
在我们的文化里,对于“了解自己”这件事的忽视,简直达到了一种可怕的程度。几乎从小到大,我们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关注别人,和别人比较,评价别人上,对于自己的关注,却少得可怜。即使有关注,也是在对照别人的前提下,对于自己的各种否定:不够优秀,不够漂亮,不够瘦。很少去静下心来观察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去了解自己,分析自己,探索自己的需求。
好像一切都比自己重要。
一切都比自己更值得关注。
电视剧,游戏,明星,政治人物,班里的牛人,邻居家孩子,非洲难民,美国总统……
我们总是不停地在关注这个世界各个角落的人和事。留给自己的时间,却少得可怜。
偶尔独处的时间,也总是要下意识地拿起手机,填充那种跟自己相处时的无所适从。
今天看到的一个建议是每天观察和记录自己的行为、感受和想法,就像一个旁观者一样。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
其实每一天,我们脑海中都会有无数个想法,由于大脑长时间记忆的局限,大部分都只是一闪而过,我们最终记住的,都是那些已经熟悉的,或者比较重大的想法和事件。
但如果能够把那些一闪而过,在我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潜意识的想法和感受记录和捕捉下来,有可能会发现,在自己身体里其实存在着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
而这个人,才是在生活中对我们的选择、决策和行为起更关键作用的那个角色。
想想也是神奇。
下个月开始要试着做一个这个自我观察记录,看看有什么奇特的事情发生。
记录信息:
【表格清单】21:27-22:17 50分钟
【成就问题】00:04-01:33 1小时30分钟
【回顾文档】2小时20分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