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上面这个故事,老子在《道德经》里只用10个字就总结了,他说: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面对人生的困境,他用“飘风”和“骤雨”,两个最简单的自然现象来形容。
再大的风雨也不会持续一整天,既然天地都不能让疾风暴雨长久,何况是人呢?
如此凝练且饱含智慧,也难怪有人说:
“《道德经》就像是一把尺子,做的好不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
这还真不是夸大其词,从古至今,似乎历朝历代都有印证——
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拥有众多帝王级的“铁粉”
直到今天,马云《道德经》不离身、白岩松称其为“生命之书”……
这么多厉害的人都对它推崇备至,不仅是因为它是一部“传统文化经典”,更是一部“经典中的元典”。
说白了,天地万物,自有一套自己的运行规律。
而《道德经》所关注的:是其中的思维,给出的是智慧,揭示的是本质。
普通人多懂一点,也会变得更加优秀。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
“悲伤可以自行料理,而欢乐的滋味如果要充分体会,就需要有人分享才行。”
生活中确实如此,难过的时候分享,痛苦便能减少一半,开心的时候分享,快乐便能增加一倍。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会因为分享而变得更加亲密、和谐,也会因为失去分享欲,变得越来越疏远。
最好的关系中,往往都有着旺盛的分享欲。
有网友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每年腊月,家里都会收到一份来自4000公里以外的土特产,几十年来从未间断。
送土特产的是父亲的朋友老李。
老李和父亲从小玩到大,长大后又在一起工作,曾约好要一起成家,买一个小区的房子。
但事与愿违,父亲和老李不但没能成为朝夕相处的邻居,反而相隔万里。
但即使这样,两人也从未生分过。老李每年都会坐飞机,跨越4000公里的距离,与父亲见面吃饭。
两人见面了,不聊什么国家大事,只是聊一聊过去的岁月,谈一谈现在的生活。
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20多年,每次见面,老李都会带上自己亲手做的土特产,父亲也会回一些薄礼。
父亲觉得自己每年最大的期盼,就是能和这位老友叙叙旧,和他说说自己的烦恼,听他唠叨唠叨他的心事。
他还说,人生能得一这样的知己,足矣。
有句话说得好:
“不常联络, 是因为俩人的关系不需要靠常常联络来维系;
时常想起,因为不管在哪里,看到合适你的东西,看到美丽的风景,总想和你分享。”
虽然不常见面,但从未缺席的分享,渗透着我对你的惦念,也承载着你对我的关心。
以前总以为,真正的朋友就是要经常每天联系,时刻相伴。
后来才知道,不管相隔多远,时隔多久,只要保持着对彼此的分享欲,友情就不会褪色,反而会日久生香。
因为一次次举重若轻的分享,就像一根无形的蓝丝带,能拉近心中的距离,维持对方在心中的分量。
知乎上曾有个热门话题:两个人是怎么走散的?
有个戳心的高赞回答写道:
“我不愿意再跟你说话,你也不再关心我的世界发生了什么。”
感情的破裂往往是从沉默无言开始的。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婚前,她和丈夫都说对方是话篓子,不管是菜市场的鱼虾降价了几毛钱,还是对面商场的衣服又打折了这种小事,两个人总能聊的津津有味。
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个人却变得无话可聊了。
一次下班后,妻子企图挑起话题,便和丈夫说:
“老公,我今天在公司被点名表扬了,领导让我竞争下部门主管,好开心啊。”
丈夫却只是毫不在意地回了一句:“哦”,便自顾自地玩起了游戏。
妻子如同石化般站在原地,但很快她便调整好了心情,试图再次开启新的话题:
“老公,我今天不想做饭了,咱们去外面吃吧,楼下新开的日料店听说很不错。”
丈夫依然冷语回应:“太累了,不想动。”
妻子没再说什么,只是回到房中暗自流泪,她回忆起当初两人的亲密无间,觉得如今的努力像打在棉花上的拳头,毫无作用。
故事的最后,妻子选择用离婚,来结束这段如一潭死水的关系。
在“婚姻失语症”盛行的年代,聋瞎式相处,已经是多数中年夫妻的常态。
多少浓烈的感情,都在日复一日的忽视和漠然中消弭不见了。
尼采说:
“感情生活犹如长期对话,能始终有话说的人,才能真正走到最后。”
世上最好的关系,就是有个聊得来的人,不嫌你话多,愿意与你分享悲欢离合。
杨绛曾在《隐身衣》中写到她和钱钟书的相处细节:
“给你一件仙家法宝,想要什么?”
“我们都要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遨游。我们只求摆脱羁束,到处阅历,并不想为非作歹。
可是玩得高兴,不免放肆淘气,于是惊动了人,隐身不住,得赶紧逃跑。”
“啊呀,还得有缩地法。”
“还有护身法!”
他们的感情,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但却靠着一次次微不足道的分享,抵抗住了63年的风雨洗礼。
韩寒曾说:
“爱情的副产物就是废话。”
好的感情不是时时刻刻相守在一起,而是哪怕只陪你1分钟,我也有万语千言想说与你听。
当恋爱的热情消退,想在日常琐碎中让爱情保持活力,我们都要学会分享。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分享欲则可抵挡生活的消磨,让爱情鲜活如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