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很想出去旅行,倒也不是因为向往什么所谓的远方和诗,大概只是有一段时间没有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心里便又开始向往那种自由自在的风景罢了。
有时候自己会想,哪怕是去楼下的小河旁走一走,从那万条垂下的绿丝绦上折一小段枝叶,又或是到附近的公园里爬一爬小山,且听一会夏风吹过的蝉鸣,似乎也能忙里偷闲地享受片刻。
无奈,流金铄石。炙热的阳光总是一次次打消了这些念头,于是,对于风景,只好暂时将希望,留在心里。
当然,“希望”这种东西,或许并不靠谱,人的一生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希望,但是并没有人知道哪一个能实现,而哪一个又不能实现。
或者说,“希望”这种东西本身就不是用来实现的。
普契尼说:“希望是支持世界的柱子,希望也是一个醒着的人的美梦。”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不禁内心一怔:如果说世界的柱子是由一个个美梦所组成,岂不是谁都能轻易撼动?
其实,希望不仅是柱子、美梦,希望还可以是其他任何的东西,任何可以给人带来力量的东西。
人,生活在希望之中。歌德说过:“对于一切事物,希望总比绝望好。”的确,每天的生活一直在前进,而它之所以前进,是因为有希望在,没有了希望,绝望就会把生命毁掉。
很久以前,大概是从人类文明出现的那一天起,希望便已经存在了。
人是一种感性的动物,人类对于任何事物的认知,最初都是感性的,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我们最为直观的感受;但是当某种现象突然超出了人的认知和接受范围,人的内心便会产生恐惧,害怕并远离陌生的事物,这是人的天性。
于是,当超自然现象发生或者本源问题无法解决时,为了除去人内心的恐惧,给以希望,便诞生了神话和哲学。作为一个既没有研究过神话,也并非学习过哲学的普通人,在我看来两者最大的作用,便是能给人以希望的力量。
美国哲学史家弗兰克·梯利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写道:很少有民族的发展超出神话阶段。各个民族都是用神学解释自然现象,但唯有希腊不同,希腊开创了使用哲学来解释自然现象的历史(当然,还有我们中国)。
神话——更加具象化,一个个的故事、神明,总能让信仰的人们在困境中获得心理的安慰和积极的引导暗示。哲学——抽象而辩证的思维方式,更渴望从科学、真实、客观的角度,去探寻事物的本质,在思想层面给人以力量。
而我,既不愿相信一个个的神话故事(虽然是无神论者,但我个人是十分尊重信仰和宗教的),更不想劳费脑力去研究哲学相关的东西。
给予自己力量的,大概就是人生旅途中的那一片片风景:看过的,便拾起来装进行囊;没看过的,便当做希望,留在心里。
“强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欢乐更大的兴奋剂”——在我看来,尼采的说法似乎有些夸张,希望不是欲望,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动力,让自己又如何兴奋。
我心里的希望,是伏尔泰笔下“孩子们从不怀疑未来的希望”——简单、纯粹,带给人内心温暖,让人期许快乐和幸福的风景。
年轻的路上,就应当去繁华世界捡拾一片日出、日落,装进行囊带回家。当繁华已逝再慢慢打开,摸一摸是否还是当时的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