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one
达尔文对进化论的基本论述格调:
1、适者生存
2、优胜劣汰
3、利己主义
(尚未精读,在速读之后只能做基本的提炼和表层的理解,如有不同的观点,后台留言/私信,开放交流)
这里我持中立态度其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所有人理所当然的认为在当今社会运作、市场经济和人类学进化史的论证中他所讲的就是对的,那我选择质疑一切的习以为然。
不为了质疑而质疑,只是相对中立来看待和审视问题。
因为人与人的交际会在一味的强调某个观点时潜移默化的加固自己对该观点的认知,很多时候在试图说服别人其实是在说服自己。
而往往容易被说服的人,他会更在意沟通对象而非内容。(也不绝对,每个人对思考的理解不同,没有好坏对错之分)
我相对于说好坏对错,更愿意耐心的试着理解对方真正在意的是什么。(听上去有点虚,我承认,但不会影响我的坚持。)
这里我质疑的如下:
适者生存是否一定意味着消亡的就不再有意义?
还是有的消亡只是为了更多生灵的长久存在而选择自我牺牲?
优胜劣汰,胜则优,汰则劣?(即便现象的逻辑成立且有所依据,但胜/败/优/劣,似乎你我的理解也有不同,那是否还成立?)
是否也正因为对于进化论的过度强调而被当代的人作为了潜意识形态中的一部分,被植入于战争、教育、管理、商业、生态、环境。
但是好像很多人忽略了进化论背后的论述学科体系: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系统动力学......
Part two
为什么会有上述思考的产生?
还是我年少轻狂,太自以为是。
觉得我就是大家标榜的“好”和“专业”,久而久之真的觉得自己很厉害,面对外界的负面评价惯性地会驳斥道:“你懂个球球?你不理解我,或者会当场反驳并急于给出自己立场的建议。”
其实现在看来,也着实好玩,当初全然麻木的我根本不自知。
这几年的自我抗争用了很多手段(重度抑郁症引发的生理症状)但都反反复复,直至去年自愈后基本停药,这期间所看的世界样貌和为了变化而发生的经历,也自恃是个有故事的男同学了,哈哈。
今年在团队的引导下我才有一点勇气去聊自己内心的一些声音,面对和逐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人很多时候不自知,而外界为了避免破坏关系也只是漂亮话带过。但私下我也不主动啊,一没问,二顾及面子,后来我知道了这叫人性。
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我在空余时间选择重修心理学,读大脑神经科学类的著作,因为在试着理解那些自己无法理解的行为和状态。
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我们为什么活着?怎么算有身体体征?大脑和身体是怎么链接?如何协同运作的?为什么记忆会有偏误?为什么会为了迎合记忆而编造细节?哪块部位负责情绪?哪块负责逻辑和记忆?大脑不同区域异常后的行为表现对大脑波段的影响?抑郁和抑郁情绪的差异?身体脏器的系统是如何配合的?怎么界定身体是否健康?
这也是我创立盛拓思的一点点期许(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希望借由这样的机会,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思考的过程,在安全的环境下逐步理解自己开心和恐惧等情绪背后的潜藏动机,接纳完整的自己,让职场人能够幸福的把该赚的钱装进口袋。
Part three
既然人体有它本身存在和运作的机理,那让我们来看看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这段时间我在看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他的作品很难读懂,因为每个看似独立的故事里面参杂着意识形态、生命、宗教信仰、人性、人心、利益、国家、世界、道德、政治等等,但是文字的晦涩性和对于故事本身的可联想性,让我不能,也不舍得读太快,自己时间安排也有点问题。
目前读了1/2但不影响我把理解和大家分享:
其实讲的根本就是人与信念与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取之大地,授之大地,还之大地。
那么你看,在现在的理解而言,你还认为每一位逝者离开了吗?
还是换了种方式陪伴而已。
动物的尸体滋养了土壤为大地提供天然化肥,每一个益虫、害虫甚至人的离开都存在意义,只是意义在还存在的时候更多是对于你本体的,而离开之后关乎于你身边的人和世界的关联。
Part four
这里借由引出我母亲的兴趣爱好:培养绿植,因为家中窗台的MINI花园
其实就像我母亲不在家的时候经常会嘱咐我要记得给花浇水哦,但每次回来都能发现蔫了几株,尽管无奈但还是非常耐心的修理枯萎的,打理它们。
过程的用心和看到它们的变化就很高兴雀跃,会在家族群中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
我也真的很开心啊,包括这两年和家人的沟通模式,从以往的我为了逃避家人的“爱”,选择外派在没有人际网的城市从零开始,到现在我们每年会不定期一起聚餐、看电影,定期聊规划,聊过去没有我之前的生活,有了我之后父母关系的变化,对面对死亡准备的器官捐赠和定期鲜血的动机,即便是领导做惯了,不善言辞,“爱管闲事”的老父亲也慢慢的开口聊当时遇到母亲,谈恋爱,对事业的选择,对我的看法,最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我们三口之家沟通的变化,慢慢的我们距离更近了。
最主要的还是各自有各自的忙碌,不再以我为中心,家人也有往各自期望的生活迈步努力,钱赚多赚少,当然想着赚的更多。
但是生活是自己的,有大家的参与一起努力才会让生活变得即使不易但是值得和享受。
我觉得家庭、学校、企业都有共同的部分就是培养人才和创造社会价值,家庭是孩子0-N的人生教育,学校是6-24的知识教育,而企业(或者我会用社会)可能更准备是24-N的终生教育。这里会有离开很成长,就像老师教的不好家长不得换老师吗?只是也有无可奈何和迫不得已而委曲求全的时候。
而关于教育我的思考:
1、为什么要种树?
2、种什么树?
3、对土壤有着怎样的要求?
4、对于化肥的选择和使用的注意事项?
5、怎么施种?
Part five
这里到了企业的部分:
我把一家公司分几个阶段:我把它拆的更接地气一点,聊聊我的理解:
1-3年练内功(你是谁?干什么的?为什么而干?为什么只有你能干?)
3-5年见体系(都干了些什么?怎么干的?成的必然性有哪些?)
5-10年养兵蓄锐(确定战场、战线、区分敌我、明确策略和谁来做?)
10-20年市场哺育(把小公司做大,把大公司做小,伴随着我们的变化把合作伙伴小到个人赚到钱,大到整体组织能持续放大市占率和核心差异)
这里面的核心:
1-3年练内功必先自宫,不是每个人有勇气做到的(打破既有认知/权威经验)
3-5年见体系,其实回到原点我们聊了身体、生死、植物、家庭关系,其实个体是一个体系,组织也是,中国的学校推崇的是科目制,哪门课哪门课很重要,而忽略了根本的课程体系和对学生的认知体系引导。
体系由何而来?为什么存在?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背后又有几位老师能讲的清,道得明。
Ending 引发思考
个体:
1、你是谁?
2、你为什么而存在?
3、你会选择以什么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4、离开之前如果有一件事没做而后悔,那件事是什么事?为什么?
企业:
1、你的产品连员工都不感冒,都不喜欢,如何要求他们去打动客户?
2、你了解员工吗?花了多少精力和他们聊无关公事的内容?
这些看似抽象,但细思极恐,也正是我坚持的意义本身,和我们团队的价值,看懂的人自意会。
很多人会聊,你这个无法依赖于具象化产品变现不是很难吗?服务周期那么长?干嘛要干那么累的事?
就像我昨天的内容,爱情和创造是非理性的,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在干嘛?
一路正因为难,走的人才少,因为走的人少,坚持也更宝贵。
人生和事业都是值得花终生去追求和思考的,既然如此我选了难走的,一步步走,慢慢走,不同阶段和对的人一起做正确的事,至于其他的交给时间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