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教育“智慧父母”【第26课】学习笔记:国学经典教育之百问千答①
一、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先抓本后抓末。
二、国学是什么
①定义:“国学者,六艺也”。儒家六经可统摄一切天下学术,是一切学术的基础。
②分类:大六艺、小六艺。
大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经为本,六艺为末。
三、国学的来历
“国学”是近代兴起的一个词,为了区别于西方文化而产生。最早是在海外的商界兴起,由日韩传入中国大陆。《论语》是日本企业家必读的书,是否读《论语》成为了商界判断一个商人是否讲诚信的重要依据。
四、国学是否影响体制教育
①毛主席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点,在体制教育实践中,全面发展的落地比较难。但是全面发展不等于同时发展,而是要遵循先后本末的原则。
②“本”为先,需要找到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去教,而最重要的都在经典里。学国学就是学习道德与智慧,可见,学国学是“本”。
→注意:做教育工作者要注意的是:孩子的阶段性教育。
例如、3岁之前胎教时期通过以听为主,到了4岁之后由一心多用转变为一心一用,这样方可大有成就。所以作为教育者要注意孩子的阶段性教育,因为孩子的阶段性决定我们要做什么事情。
五、国学与宗教有无关系
①“宗教”的含义。宗:祖宗; 教:教诲。
我们信仰祖宗。所以,在中国文化里,是以人伦为基础的。
但是西方没有祖宗的说法,他们只有上帝,同位上帝的子民,人人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称“人际关系”,这是单一纬度的朋友关系。西方的宗教也是人为创造出来,用来维护阶层利益的工具。
②宗教具有排他性,而儒家是包容的。“儒”字拆开来就是:人类所需要的,我们都可以去学,都应该去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海纳百川的包容,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卑好学。儒家推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学生不比老师强,那么教育和老师都是失败的。弟子不如师,师德减半。选择跟随一个老师的标准:用老师的方法去做,能不能超越老师。所以,儒家学问不具备宗教的特点。
③国学,让我们学习的是智慧和精神。而信仰宗教可以不需要智慧,只需要相信就可以了。
六、人们为什么不接受国学
①当前环境下,国学教育仍然属于小众教育,很大程度上与师资跟不上有关。没有三五年扎实功底的老师,根本讲不明白经典。
②对国学抱着好奇心的人们,没有合适的机缘真正进入国学智慧的大门。所以读书会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七、儒家学问只教一件事:为人处世。
八、读经典的首要任务
任务置顶:读完《论语》100遍以打好读经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