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蒋欣哲 学号:16020188019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AI之城
由于 VAE 中既有编码器又有解码器(生成器),同时隐变量分布又被近似编码为标准正态分布,因此 VAE 既是一个生成模型,又是一个特征提取器。
在图像领域中,由于 VAE 生成的图片偏模糊,因此大家通常更关心 VAE 作为图像特征提取器的作用。提取特征都是为了下一步的任务准备的,而下一步的任务可能有很多,比如分类、聚类等。本文来关心“聚类”这个任务。
一般来说,用 AE 或者 VAE 做聚类都是分步来进行的,即先训练一个普通的 VAE,然后得到原始数据的隐变量,接着对隐变量做一个 K-Means 或 GMM 之类的。但是这样的思路的整体感显然不够,而且聚类方法的选择也让我们纠结。
本文介绍基于 VAE 的一个“一步到位”聚类思路,它同时允许我们完成无监督地完成聚类和条件生成。
理论
一般框架
回顾 VAE 的 loss(如果没印象请参考再谈变分自编码器VAE:从贝叶斯观点出发):
通常来说,我们会假设 q(z) 是标准正态分布,p(z|x),q(x|z) 是条件正态分布,然后代入计算,就得到了普通的 VAE 的 loss。
然而,也没有谁规定隐变量一定是连续变量吧?这里我们就将隐变量定为 (z,y),其中 z 是一个连续变量,代表编码向量;y 是离散的变量,代表类别。直接把 (1) 中的 z 替换为 (z,y),就得到:
这就是用来做聚类的 VAE 的 loss 了。
分步假设
啥?就完事了?呃,是的,如果只考虑一般化的框架,(2) 确实就完事了。
不过落实到实践中,(2) 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实践方案,这里介绍比较简单的一种。首先我们要明确,在 (2 )中,我们只知道 p̃(x)(通过一批数据给出的经验分布),其他都是没有明确下来的。于是为了求解 (2),我们需要设定一些形式。一种选取方案为:
代入 (2) 得到:
其实 (4) 式还是相当直观的,它分布描述了编码和生成过程:
1. 从原始数据中采样到 x,然后通过 p(z|x) 可以得到编码特征 z,然后通过分类器 p(y|z) 对编码特征进行分类,从而得到类别;
2. 从分布 q(y) 中选取一个类别 y,然后从分布 q(z|y) 中选取一个随机隐变量 z,再通过生成器 q(x|z) 解码为原始样本。
具体模型
(4) 式其实已经很具体了,我们只需要沿用以往 VAE 的做法:p(z|x) 一般假设为均值为 μ(x) 方差为
的正态分布,q(x|z) 一般假设为均值为 G(z) 方差为常数的正态分布(等价于用 MSE 作为 loss),q(z|y) 可以假设为均值为 μy 方差为 1 的正态分布,至于剩下的 q(y),p(y|z),q(y) 可以假设为均匀分布(它就是个常数),也就是希望每个类大致均衡,而 p(y|z) 是对隐变量的分类器,随便用个 softmax 的网络就可以拟合了。
最后,可以形象地将 (4) 改写为:
其中 z∼p(z|x) 是重参数操作,而方括号中的三项 loss,各有各的含义:
1. −log q(x|z) 希望重构误差越小越好,也就是 z 尽量保留完整的信息;
2.
希望 z 能尽量对齐某个类别的“专属”的正态分布,就是这一步起到聚类的作用;
3. KL(p(y|z)‖q(y)) 希望每个类的分布尽量均衡,不会发生两个几乎重合的情况(坍缩为一个类)。当然,有时候可能不需要这个先验要求,那就可以去掉这一项。
实验
实验代码自然是 Keras 完成的了,在 MNIST 和 Fashion-MNIST 上做了实验,表现都还可以。实验环境:Keras 2.2 + TensorFlow 1.8 + Python 2.7。
代码实现
代码位于:
https://github.com/bojone/vae/blob/master/vae_keras_cluster.py
其实注释应该比较清楚了,而且相比普通的 VAE 改动不大。可能稍微有难度的是
这个怎么实现。因为 y 是离散的,所以事实上这就是一个矩阵乘法(相乘然后对某个公共变量求和,就是矩阵乘法的一般形式),用 K.batch_dot 实现。
其他的话,读者应该先弄清楚普通的 VAE 实现过程,然后再看本文的内容和代码,不然估计是一脸懵的。
MNIST
这里是 MNIST 的实验结果图示,包括类内样本图示和按类采样图示。最后还简单估算了一下,以每一类对应的数目最多的那个真实标签为类标签的话,最终的 test 准确率大约有 84.5%,对比这篇文章Unsupervised Deep Embedding for Clustering Analysis[1] 的结果(最高也是 84% 左右),感觉应该很不错了。
聚类图示
按类采样
Fashion-MNIST
这里是Fashion-MNIST[2] 的实验结果图示,包括类内样本图示和按类采样图示,最终的 test 准确率大约有 60.6%。
聚类图示
按类采样
总结
文章简单地实现了一下基于 VAE 的聚类算法,算法的特点就是一步到位,结合“编码”、“聚类”和“生成”三个任务同时完成,思想是对 VAE 的 loss 的一般化。
感觉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比如式 (4) 只是式 (2) 的一个例子,还可以考虑更加一般的情况。代码中的 encoder 和 decoder 也都没有经过仔细调优,仅仅是验证想法所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