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到一定年纪,就不必刻意做什么来证明自己。
因为,没必要。
因为,山山水水你已经走过,花花草草你也已经赏过,
彼时,你只想从心所欲地做些自己一直所做的事。
我想,张艺谋拍《一秒钟》的初心大约就是这样的吧。
老谋子还是老谋子,能把戈壁大漠层次分明,倒是让人想起他早期的《黄土地》里的神韵。
只是没想到还会遇到“技术原因”。
《一秒钟》的上映前前后后折腾了两年多,有人说其经历正印证了那条有名的句子: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如今还要加上一句:先说行,再不行,怎么都行。
而横批不变:不服不行。
据说,在电影首映式上,有观众问道,“张九声好不容易逃出来,为什么不直接去见女儿,而是要到胶片里去找?”
好问题呀,这也正是许多观众,包括南周君在内,想问的一个问题。
结果,台上的张艺谋和张译面面相觑,不知怎么回应。
倒是主持人抢过了话头:“有些话,主创们不方便说,我来说。可以告诉大家,片中的女儿为了争先进,其实已经死了。但很遗憾,主创们没法把它拍进去。”
没错,这就是那个“技术原因”。
出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一秒钟》被舆论包装成老谋子对电影的爱、对胶片的痴迷,甚至与《天堂电影院》相提并论。导演也称这是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那可能这样说更加安全吧,但也容易让另一些人将片子当场掩埋。
当深刻被不合时宜的幽默给消解,当控诉被一腔热血的情怀所遮蔽,当时代退到银幕背后只留下一道道清晰的划痕,当记忆被风沙掩埋只剩下模糊不清的轮廓,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张译在看自己女儿的那一秒钟时为何会泪流满面?
没有了“女儿已死”的情节点,张九声所有的、为了看女儿的疯狂举动,都无法成立,且让人费解并有疑问:至于吗?不就是一秒钟的事情吗?
没有了这一情节点,观众也无法找到合理的情感爆发点。
在影片的纪录片里,也还能看到导演提及这个重要的前史。
在原来的版本中,张九声在看完片子后,跟范电影说起过女儿去世的真相。
这个段落并不长,寥寥几句话,却成了全片中最令人心痛的题眼。
而她之所以要这么逞能,范电影也说了理由:这样做,才能消除爸爸是“坏分子”对她的影响。”
女儿已死、女儿怎么死,在片中并不是那种可以看破不说破的隐藏情节。
它把这种“非正常死亡”摆在台面,又被那个年代的人当成“正常”甚至是先进事迹,此间的反讽,就直接点破了那个年代对人敲骨吸髓的本质。
当一部电影真正选择诉说个人的故事,它就已经走出了那个年代的语境,选择与这些“被遮蔽者”共情。
初看觉得,剧本在矛盾冲突的制造上,有不少的生硬之处。但细品后发现,即便已是残本,《一秒钟》的剧本称得上张艺谋30余年的职业生涯里,最厚重、最深刻的一次表达。
因为,答案并不在电影里面。
看来,以后只要一部中国电影出现了“技术原因”,那么,出于同情分,是可以加上一颗星,也是很常见的操作——无论是《少年的你》或《八佰》。
你看,面对无理不公,人啊,就是这么不客观。
网友评论